她是個「金叵羅」,父親是前高官,在家萬千寵愛在一身,卻在16歲那年被「掟」到外國留學,洗衫打掃煮飯一腳踢,人在異鄉練成獨立處事能力,臨床心理學家施敏珊(Karen)大嘆港童自理能力每下愈況,不能不怪當今家長過於溺愛。她以過來人身份勸告家長,父母事事安排未必是好事,對子女多一點信任與信心,有時更勝一切。
16歲赴美讀書學獨立
很明顯,Karen不欲多提父親是前公務員事務司施祖祥,對父親的事只是「一句起、兩句止」。自言是80年代港童的Karen坦言,「由細到大都唔係好獨立,以前都有啲(港童症狀)o架。」人生轉捩點,是16歲時被送到美國讀書,出發前一星期,才跟阿姨學會如何洗衣與熨衫,「因為去到所有嘢都要自己搞掂,要逼自己過獨立生活。」
大學畢業後,Karen再讀碩士、博士,她說自小的志願「包羅萬有」,教師、律師、作家及記者也曾在考慮之列,偏偏沒有想過做臨床心理學,長大後才對心理學有興趣,並決定報讀此科。「媽咪最初都唔係好鍾意,但屋企人總括嚟講都okay嘅。其實都冇乜人明白我做乜,爹哋就好支持。」
第一年修讀心理學,她形容「有啲失望」,因為想不到授課的人,竟然是美國太空總署前職員。「佢教授嘅係每個產品要點樣fit到每個人心理,例如要點樣設計太空船。我話:吓!心理學唔係咁喎,好奇怪。」
太受溺愛或有心理病
翌年她才成功報讀喜愛的「行為心理學」。老師要學生承諾甩掉一種壞習慣,「我揀咗啪手指,一個鐘啪成十幾廿次」。她以增加上網時間為獎勵,成功戒掉這個惡習──但只限當時。「家又啪番。」人的行為既複雜又有趣,她越讀越有興味,後來主動要求到自閉症診所做研究,但要由洗碗、倒垃圾等執頭執尾工作做起。「洗咗幾個月碗,終於有位坐」。然後一直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兒童心理學。
兩年前回流,港童問題令她驚訝。3歲仍要用奶樽飲奶,7歲尚未學懂綁鞋帶,逾10歲也要與父母同床睡。港童依賴性強,Karen覺得家長責任最大,「香港啲家長好錫小朋友,經濟環境唔好,都要將所有嘢犧牲晒畀小朋友;香港家長好溺愛、好保護性。如果小朋友生出來係緊張型,而父母又咁溺愛,小朋友就可能有心理毛病。」她曾經遇到一個個案,4歲的小朋友仍然睡在BB床,最終要「教導」的其實是家長而非小朋友,「要同嗰位家長講:個小朋友已經4歲喇,唔應該再瞓BB床o架喇」。
近年社會對兒童自閉症關注度提升,Karen也擔任非牟利機構鄰舍輔導會「PRTA自閉症專門店」義務顧問,用專業知識回饋社會。她說香港家長怕被別人知道自家的小朋友有自閉症。「啲家長好擔心,成日都唔想俾人知,驚抹煞第二時入讀名校嘅機會。但其實最重要嘅,都係小朋友正常健康成長。」
父親貴為前高官,不會令她有點從政之心嗎?「冇,冇諗過,對政治冇興趣。每個人回饋社會嘅方法不同。」她還爆了父親一個「寵愛」她的小故事。「其實佢自己都唔係好識呢啲嘢(心理學),但有一次喺機場,佢都特別買咗本講自閉症嘅書畀我,自己仲睇埋,然後問我啱唔啱呀?我話你都好okay吖,哈哈。」記者許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