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曾蔭權說:「過去落區時罵他的人很少,但有記者在場時,市民的反應就十分不同。」
為甚麼有記者在場,市民的反應就十分不同─也就是罵我們特首呢?粗看上去市民的表現還真有點類似霍桑效應(Hawthorneeffect)。霍桑效應這種心理學上的實驗,是說當人們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時,會改變行為的傾向。這也許正是特首和他的智囊們要引導我們想的吧,畢竟這一來大家會說該市民是受記者在場影響才去批評我們的特首,因而「罵」屬於特例,而且還是不可採信的特例。於是也就沒甚麼人去追究我們的市民的批評是否有道理,市民到底說了特首政策的哪些不是了。由此而忽略「政府到底做錯了甚麼」這些應該追究的問題。
反指批評者不夠平和
特首是文明人,當然不會與罵他的市民惡言相向,還盡量想擺高姿態,不過後來他又心有不甘的講了句:「最重要是包容、平和地與人溝通。」意思是說批評他的人不夠平和了。特首此言一出我恍然大悟,明白特首說這些話原來是讓市民不去想甚麼。特首說的是溝通,所謂溝通,讀過點組織行為學的人大都應該知道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提出的溝通模型。這個溝通模型由八要素組成:資訊、資訊發送者、資訊接收者、干擾、個性濾網、理解力濾網、渠道媒介和反饋。這位市民要用這個記者在場時「干擾」的方法來和特首或政府「溝通」,那肯定是他之前和特首乃至政府的溝通出了問題,得不到回應。於是才會找這麼個有記者在場的時候發難,希望他的事能被報道出來,引起政府的重視!
市民期望特首會協助
記者在場,也可以說是特首被「罵」的原因之一。畢竟記者有監督政府的責任,當着記者的面把對特首怨氣發洩出來,期望特首可以親自過問協助解決問題,這事情說起來其實也是對特首的一種信任和期望。但是如果沒有特首或政府之前的政策失誤,誰又肯花這時間精力去「罵」特首?特首和政府此時不是去尋找甚麼原因導致政府和市民的溝通失靈,也不是去幫助市民解決問題,反而把自己被「罵」的原因推給了在場的記者,這是逃避責任!如果特首和政府用這麼一種態度對待別人的批評,那麼以後特首落區就會成為郝部長說的危機時期,記者們為了協助特首執行應急措施,也就可以集體消失了。
歐懷琳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