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熱息痛或引發哮喘青少年每月服一次 風險高2.51倍

撲熱息痛或引發哮喘
青少年每月服一次 風險高2.51倍

【本報訊】青少年發燒頭痛時服藥要小心,以免增加哮喘的風險。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指,一項最新的全球研究發現,青少年每月服食一次或以上含撲熱息痛成份的止痛退燒藥,患上哮喘的風險較無服藥的人高2.51倍,即使一年只服食一次或以上,患病風險也會提高,故建議高危一族可選用另一款較安全的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ibuprofen)。記者:梁德倫

該會副會長崔俊明表示,新西蘭醫學研究協會近日公佈一項流行病學研究,有50個國家共32萬名13至14歲青少年參加,結果發現每月最少服用一次含撲熱息痛成份的止痛藥,風險較不服食者高1.43倍。

令肺部消炎功能降低

崔俊明解釋肝臟、腎臟和肺部都有「穀胱甘肽」(glutathione)酵素,用作化解藥物內的撲熱息痛引起的毒素,但服藥量上升後,身體經過代謝和循環後,肺部內的穀胱甘肽濃度會降低,令肺部的消炎功能降低,相信是誘發哮喘的原因;但他強調有關研究仍未能正式確定撲熱息痛是增加哮喘、鼻敏感和濕疹風險的成因,但絕不能忽視撲熱息痛與哮喘之間的關係。
以往也曾有同類型研究指,6至7歲幼童若一年至少服用一次或以上撲熱息痛,患哮喘的風險是不服藥人士的1.61倍;若最少一個月服藥一次,患病風險則提升至3.23倍。
崔俊明稱,外國曾研究撲熱息痛及另一種可止痛退燒的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發現後者引致服藥者哮喘住院治療的風險只是撲熱息痛的約三分二。他指,撲熱息痛最快發揮藥效的時間約為133分鐘,而布洛芬則為183分鐘,「後者藥效雖然慢啲,但風險好似低好多」。
不少家長一見子女發燒,便會要求醫生處方「特效藥」盡快止痛退燒,崔俊明表示家長有時候甚至不理會是服食何種藥物,「雖然有啲止痛退燒藥好快起作用,但係副作用好多,例如好傷腸胃」。他提醒家長應小心為子女揀選止通退燒藥,若有哮喘病史,盡量不要採用撲熱息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