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Cult1:80後溫習80後潮事 馬田靴是我們制服

代Cult1:80後
溫習80後潮事 馬田靴是我們制服

跟Y世代談潮流,牛頭唔搭馬嘴:「都係揭《Milk》、《新Monday》啦!」不是說過去的總是美好,而是潮流需要經過沉澱才能理順為時尚。回看八九十年代的潮流,音樂、文化和衣着的關係有如蜘蛛網,而非單向的你賣我買。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罷了。

記者:蔡慧敏
攝影:陳盛臣

元祖級潮童自述

潮童者,隨波逐流的細路也。NamKong的潮童歲月由八十年代後期延伸至九十年代尾:「小時候不知何謂潮流,只知道睇明星,看得多漸漸就發現『原來這樣穿就叫靚』。」其時本地時裝雜誌不多,外國大書又太遙遠,惟有向女同學的《青春》和《姊妹》埋手:「除了粉紅色的信箱專欄,都有講季度潮流。成日見到歐陽妙芝,還有陳敏之。」原來陳敏之這樣歷史悠久!Matchy頭、大膊頭和蘿蔔褲是musthaveitems:「小五、六時都唔知那叫Matchy頭,只知道他經常在雜誌出現。」拿着剪報去找上海師傅照辦煮碗,當然沒有好結果:「次次剪完都喊餐死!」再大一點,就拿阿媽的外套去僭建膊棉:「梗係俾人鬧爆,話整到污糟邋遢。」可見潮人基因不受經濟條件抑制。不死的潮物當然要數Dr.Martens、Levi's501和Polo格仔衫。「試過為了買一對$550的Dr.Martens而捱了兩三個月麪包,又試過着白色的501返學。」在校服上做手腳,501很快就被揪出,反而那對全黑的Dr.Martens由中三一直陪伴阿南到大學,着了六七年!「當時標奇立異買了黑線,其實黃線更經典。」除了由MadeinUK變成MadeinChina/Thailand,Dr.Martens多年來的變化其實不大。阿南後來斷斷續續買過四五對,到現時仍有一對黑色短筒:「當converse咁着,其實真係幾好襯。」

■Matchy頭

潮流是身份認同

一身潮look當然要有用武之地。八十年代英國音樂文化和disco大盛。周末下午專為學生而設的無酒精NoonD便成為了潮流集中營:「在Canton門口排隊入場,好壯觀,還見過林海峰。」Tosee&tobeseen,Canton大概是今日廣東道Joyce的位置。整條人龍都是Polo+501+Dr.Martens,制服一樣,和今日旺角人人手執Gucci帆布袋其實無分別。但阿南說在未有互聯網的年代,潮流與文化、藝術的關係較強。「雜誌介紹一件item,會由它的源頭和社會氣氛講起。例如Dr.Martens本來是礦工鞋,後來變成了punk的象徵。」Disco也衍生了AcidHouse(代表作哈哈笑logotee)、dressdown、cyberlook等潮流。「以前文化與潮流同步,是時代產品。現在大家在雜誌見到就買、藤原浩着過的必紅,沒有想過是否適合自己。」當年潮童之間也更互動:「未有internet大家要湊集潮流情報,去NoonD前例必研究點襯,甚至share來穿。」說到底,潮流其實是一種認同:「大家都認同某種文化,以外形去identify同道中人。但現時已變了為消費而消費。」音樂雜誌也是潮流先驅,《年青人週報》、《新時代》除了講音樂,也講衣衫。《號外》則是進階版的美學寶典,還有後來的《Amoeba》。但互聯網興起,令月刊不再矜貴:「連PR都嫌太慢,下個月先出已經過氣。」結果潮流雜誌已淪為洗腦式的catalogue。

■BoyLondon格仔衫

■Dr.Martens

1980後十大潮事
1.電子音樂

英倫風在潮界大吹特吹,電子音樂可謂功不可沒。當中以DepecheMode和PetShopBoys為表表者,難得是廿幾年後仍尚算生猛!聽electronic本身是潮,他們的衣着打扮也曾領導群眾。

■PSB也影響了不少本港音樂人。

2.Disco

Fing頭歌當然離不開歐西電子。潮人雲集的Disco成為潮流集中營。18歲以下要扮大人,惟有去NoonD蒲一蒲。除了制服式的501+DM,螢光色、cyberlook也能在黑暗中突圍而出。

■NoonD時代,你蒲過未?

3.Dr.Martens

60s面世,70s象徵punk文化,80s開始普及。沈嘉偉就是靠DM掘得第一桶金。90s最經典的返學鞋款必定是三孔鞋款和女裝TBar鞋款,皮靴由8-20Eyelet都有。

■現在的80後年輕人,也穿馬田靴。

4.BoyLondon

70s末曾經和Westwood在倫敦的King'sRoad平起平坐,punk味十足,因為BoyGeorge和PSB等音樂人日着夜着而紅極一時。哥哥在88年的百事巨星演唱會就是以BoyLondon出場!

■佐治童子今日雖難看,但當年也曾「美艷不可方物」。

5.Levi's501

經典直腳牛,本來無甚變化,但當年的潮童會考究英、美製造之別,前者的後袋車得較低云云。而D-mop就是以獨家售賣英國版而突圍。後來又有redtab和拉鏈版等。到今日仍然不死,多得木村。

■501制服潮,令未必啱身的潮人死都要擠進去。

6.Bjork

Bjork本身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潮流icon。早在1993年,Reebok的InstaPumpFury在波鞋街本來賣$200都無人問津,但經出道不久的Bjork以螢光色onepiece+螢光紅撞綠怪鞋示範,即時大賣。跳脫的styling功不可沒。

■Bjork雖怪,但,你會跟。

7.雜誌

未有互聯網,雜誌是獲得外國資訊的唯一途徑。主打音樂的《年青人週報》、《新時代》會踩過界講潮流;《號外》則以「靚」字掛帥。NamKong:「每期的封面都好有份量,idea和製作都好勁!」梁朝偉除衫的一幕,到今日仍然震撼。

■《號外》曾經等同「你有品味」。

8.陳錫海

八十年代尾的潮人,曾為八十多份報紙雜誌供稿。在89和91年出過兩冊《潮流精讀》,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單憑博覽外國雜誌寫出潮流A-Z,算是先鋒。GreenPeace走紅據說也多得他吹捧。

■陳先生,你現在去了哪裏?

9.潮店

GreenPeace、D-mop和PeoplearePeople乃當年的三大潮店。GreenPeace即現時的I.T,已消失的PeoplearePeople在金百利地庫和佐敦恆豐中心有分店,名字來自DepecheMode的一首single。三者都是以DM、501和BoyLondon為主打。

■今日,I.T已全面撤出信和。

10.潮星

靚人離不開梁朝偉、哥哥、明哥和陳百強。至於四大天王,NamKong話:「有留意他們的歌和造型。但講到時裝潮流都是看外國雜誌,年少氣盛嗰時都幾崇洋。」

■明哥幾時都咁有型。

潮童退役

投身「潮界」後,阿南反而迅速脫離潮童的行列。他在畢業後的兩年內曾在三份潮流刊物遊走,好快就發現潮流的公式其實季季一樣:「民族、military、50s、60slook都是不死的,五年一個循環。轉季前沒事發生就寫吓手袋和accessories。」現時連八十年代都經已回歸了:「那些大膊頭其實好駭人!好彩近年的80s元素都經過改良。」少年時代的回憶通常都是恐怖的,深宵看見《壹號皇庭》、《天地豪情》的造型都令人窒息,且看九十年代的minimal幾時翻生?阿南現時因為工作需要仍然緊貼潮流,但自己只會買一些有代表性的item,例如CdG的襯衫、MMM的西裝,或者索性全套Muji和Uniqlo:「不會再試新嘢。除了RickOwens,唔着都要買,因為實在太靚,太屬於這個時代了!」

■蔡楓華巨膊和今日的Balmain巨膊,見證潮來潮去。

■《色慾都市2》的所謂80slook,嚇死人!

PROFILE
NamKong(阿南)

99年畢業於理大攝影設計系,曾任職潮流記者,2002年創辦《士多》雜誌,2006年開發自家品牌thisis,去年暑假為8模寫真集掌鏡,曾為多位歌手擔任st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