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張愛玲全集》我只買了兩冊,《小團圓》和《重訪邊城》。前者純粹因為封面比皇冠版漂亮多了─近年皇冠的封面簡直醜惡,最新的《私語錄》尤其慘不忍睹,意念、設計和色彩毫無張味,還好她屍骨已寒,否則一定被活活氣死─後者為的是幾篇散佚小文,雖然初登或出土時看過,沒收在單行本,貪圖方便翻查資料。想不到編得非常用心,不但文章按時序排列,校對也比繁體版認真,最大的收穫,是《重訪邊城》的缺字全都補上了。
兩年前宋以朗初試啼聲,把張遺物中塵封的寶貝交給皇冠發表,「因為他們跟張愛玲合作四十多年,一定清楚『祖師奶奶』的標準」。可惜事實證明,在商言商的出版社只講金不講心,手稿看不明白的字沒有浪費時間推敲研究,打上四方格就匆匆付梓。我當時以為稿紙去到被蟲蛀爛或者有水漬的地步,以致字跡模糊不可辨,現在看內地版的還原,似乎更像闊佬懶理,反正饑渴的張迷來者不拒,不會介意散佈於香港舊日風景線的十幾個小方格,而失去購書慾望。填字遊戲揭盅,清宮內內外外的色調趨向「蒼淡」,《兒女英雄傳》考據中失傳的是「儀節」,老太婆紮腳褲屎臭陣陣的笑話姑姑「聽見過」,沒有嬰兒身影的除了中環還有「校區」,不往天星碼頭走需要向表姑父「解釋」,不是古蹟的木柵門也許是「古制」,都令我們發出「原來如此」的歡呼;縱使作者自稱「謀猶」看着眼生,「在街心只聽見石板路的漸漸的腳步聲」不但節奏唐突而且有點耳背,編輯總算花過心思,提供了討論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