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超越日本又如何? - 鄭明麗

GDP超越日本又如何? - 鄭明麗

中國在二○○八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之後,就常看到這樣的說法,中國的經濟表現,有機會在二○○九年或二○一○年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近日中國金融官員說,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又如何呢?瞧瞧北京的空氣污染多嚴重,而東京的空氣卻是多清新。

人民賠上健康

今年世界衞生組織公佈,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二十個城市有十六個在中國。二○○八年北京奧運時,因為空氣污染就有奧運選手為健康戴口罩。可是如果走在東京街頭,空氣卻是乾淨,令人舒暢。中國追求GDP高增長,為的是面子工程,給官員臉上貼金,而貧窮百姓仍然佔大多數。民眾生活的環境品質日益惡化,也給他們的健康帶來很大威脅。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經濟發展較快的省分,出現多個「癌症村」,「癌症村」更向內地省分蔓延,如安徽宿州張莊村、湖北襄樊、河南沈丘等等。
為了要有亮眼的GDP增長,地方政府就搞粗放的高污染高耗能而低效率的經濟發展,於是GDP增長率很快就拉抬上去,建築工地上熱火朝天,修路造橋欣欣向榮,鋼筋水泥產業熱絡,但卻對創造財富、改善民生沒甚麼幫助,所以老百姓的消費在GDP中所佔的比例一直不高。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就表示:「中國還有一億五千萬人未達到聯合國一天一美元收入的(貧困)標準,這就是中國的現實。」
儘管中國的GDP在二季度超越日本,排名全球第二,但從人均GDP的指標來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二○一○年發佈的數據顯示,二○○九年中國人均GDP是三千六百多美元,排名世界第九十九位。而日本人均GDP為三萬九千多美元。
不斷地有經濟學家在預估,說不用二十年中國便可超越美國,登上全球經濟的霸主。二十幾年前,日本輸出大量汽車、家電用品到美國,造成美國大量貿易赤字,日本還收購美國洛克菲勒中心,當時「日本第一」的說法也甚囂塵上,很多報道、文章、學者、政客紛紛揚言日本將超越美國。可是從一九九○年代起,日本經濟就開始一蹶不振,到現在二十年都沒有恢復過來。

缺乏創新發展

中國的經濟發展只是仰賴大量基礎建設與海外市場,這種發展方式有其瓶頸與局限,短期可以收到利益效果,長期得需要商品的創新與品牌的發展,中國在這方面則付之闕如。像台灣也是創立品牌的少,而是移轉中國尋求更低廉工資的多,所以本來居四小龍之首的台灣,近二十年來反而落後了韓國。因此,主要以勞力密集為主的中國產業,現在放話說要超越美國,實在言之過早。

鄭明麗
台灣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