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祖傳香燭生意 不敵街市變超市

八方人物:祖傳香燭生意 不敵街市變超市

溽暑8月,陽光猛得刺眼。走進大埔運頭塘邨街市,靜悄悄的,莫偉生的小店在街市一角,他赤着腳在店內外走出走入。有個少女說家人剛出院回家,媽媽叫她來買些「檻火盆」的冥鏹。莫偉生拿了一叠溪錢衣紙,還問她要不要火柴,少女點點頭,付上兩元。
莫偉生在運頭塘邨街市經營賣香燭的小店,不是所有顧客也要他動手,有些主婦會逕自入店內自助式選購,取齊拜天神、土地的衣紙,才叫莫偉生算價錢。「我93年8月入嚟,嗰時開咗邨11個月,初時啲人叫呢度暈陀陀邨。」十多年來,邨民祭祖先、敬鬼神,多數來此買香燭冥鏹,「94、95年最好生意,全條邨入晒伙,最多人住」。

做街坊生意年中無休

莫偉生做的是祖傳生意,祖父在香港經營線香買賣,爸爸繼承父業,註冊了雄記香庄做招牌,「我73年偷渡嚟香港,初時做三行,老竇84年過身,先返嚟舖頭」。雄記當年在慈雲山徙置區開店,「房屋署拆樓,叫我搬入嚟做,嗰時投呢個舖位,月租9,700蚊」。他一邊說,一邊拿起幾包線香,塑膠包裝袋上還印着老店地址:九龍慈雲山四十三座六十七號地下;電話號碼只有七個數目字。「呢啲香都係香港製造,洪水橋有個工場幫我做,係真正檀香。」莫偉生住在沙田公屋,每天5時半起床,飲早茶後8時回到大埔開舖,晚上7時才落閘,「十年如一日,一年只係農曆年放幾日假返鄉下」。他說做街坊生意困身,年中無休,「落嚟買對蠟燭,見你冇開門就去第二間買,下次就唔再幫襯」。
這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過多一個月,可能要變了。領匯9月底收回街市,改租予大型超市,街市大部份商戶不是搬遷就是已結業,莫偉生與其他幾間街坊小店留守至今,他說領匯建議他搬到其他屋邨,「每條邨最少有兩間香燭紙紮舖,人哋都係做街坊生意,我搬到去都冇生意做。呢條邨啲人,又唔會搭車去幫襯我,你叫我點做?」

一包包的線香上,還印着雄記慈雲山老店的地址。

結業最捨不得老主顧

有些街坊知道街市要變天了,近日來買農曆七月燒街衣的紙祭品時,問他有何打算,莫偉生總是說見步行步,或者看看有沒有機會搬到食環署街市繼續做生意。他說有心理準備結業,祖業一脈香火,傳到他這一代要消失也無可奈何。最捨不得的倒不是線香上的老招牌,而是年月相對的老主顧,「我老竇66歲過身,我今年都64歲,仲有幾年,都做唔埋落去……」
記者 羅偉光

運頭塘街市只餘幾個商戶營業,十分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