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內地流傳三間央企合併傳聞,內容是中儲糧、華孚及中儲棉三者整合,組建「國家戰略儲備管理局」,簡單而言是要打造一間具規模的糧食農產品企業,為中央作糧食儲備。
上述方案能否過關尚存疑問,但現時123間央企中,中糧集團作為最大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及食品生產商,更有條件吞併三者打造為超級糧企,旗下在港上市子公司包括中國糧油(606)、中國食品(506)以及中糧包裝(906),當中以中糧最堪憧憬,近期全球糧荒,中糧可成為大贏家。
俄羅斯早前宣佈禁止小麥和玉米等糧食出口,觸發農產品期貨價格飆升。中糧業務主要收購小麥、玉米等用作加工,以及油籽加工,煉成食用油。原料急漲表面上令其毛利受損,但中糧以行業龍頭兼央企身份,絕對有條件將成本轉嫁予客戶或消費者身上。
估值偏低 現價吸引
中糧為內地第二大食用油及籽粕生產商,內地傳媒報道,因應國際大豆價格上升,以及食用油消費進入旺季因素,部份大豆油批發價已上調2%至4%。
傳統上,每逢中秋節、國慶日雙節臨近,需求趨增將令食用品價格拉高,而國際大豆價格近月高企,某程度將加價時間提前,以及提高加幅,對中糧甚為有利。
中央鼓勵央企重組,做大做強。中糧早前配售新股及發可換股債,集資50餘億元,就是用作擴展油籽加工業務,完成後大豆油產能將倍升,經濟效益規模將提升其毛利及利潤率。值得一讚,是中糧發換股債年息僅1厘,遠低於坊間銀團融資息率。
中糧今明兩年預測PE分別為14.5倍及12倍,估值合理。不過考慮到未來增長因素,PEG(市盈增長率)更能反映估值高低。簡單講,若PEG等於1,代表公司盈利增長充份反映在股份估值上(市盈率),若低於1,即代表估值偏低,越低越吸引,高於1則代表估值偏高。
中糧預測PEG為0.61,為行業中最低,現價似被低估,建議10.20元以下買入,首站目標11.80元,中線上望13元,跌穿9元止蝕。
王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