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公司的最新款手提電話及平板電腦先後在香港開售,掀起全城熱話。這些由生產到銷售,都涉及多個國家的電子消費品,正是科技公司如何活用全球化趨勢,提升盈利能力的最佳例子。我們相信,踏入電子化年代,科技股無疑是環球投資組合中的核心一員。
在眾多產業中,科技業相信是最能代表全球化趨勢的行業。以蘋果(AppleInc.)為例,雖然基地設於美國加州,惟以傳統行業分類方法計,屬美國消費類股份。但事實上,該品牌盈利來源已遍及歐洲及亞洲,產品生產工序亦分散各地。
全球化趨勢 新興市場分羮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及紐約時報的資料顯示,一部價值299美元的iPod,其生產流程涉及最少6個國家,當中包括負責組裝的中國及菲律賓、製造硬碟的日本,及生產處理器的台灣等。企業盈利方面,不少美國傳統科股巨企的收入來源已有一半來自亞洲,英特爾(IntelCorp.)、德州儀器(TexasInstrumentInc.)和應用材料(AppliedMaterialInc.)等便是其中佼佼者。由此可見,科技企業的生產成本以至收入早已超出地域界限;投資者要捕捉相關行業增長,投資範圍不應限於歐美等已發展國家,一些新興市場的企業,亦能在這全球化趨勢下分一杯羮。
當然,在疲弱的環球經濟增長前景下,科技企業首當其衝受影響。自今年四月底,美國公佈的第一季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後,反映一籃子科技股票的納斯達克指數亦自高位回落逾10%。高盛指出,未來一年全球企業花在資訊科技設備上的開支將減少4%。網絡技術公司思科(CiscoSystemsInc.)亦表示,鑑於歐洲債務問題及美國就業市場增長緩慢,公司對於下半年盈利預測維持審慎態度。
科技業的行業前景與環球經濟增長有唇齒關係,面對經濟前景的不明朗因素,有關企業在短期內難免繼續波動。然而,我們相信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並沒因此改變。目前市況正好為投資者製造吸納科技股的機會。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