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美國樂團指揮鄒翔,在波蘭民主抗爭發源地波茲南(Poznan),自資建立小交響樂團,演繹波蘭人的詩意、優美與悲愴。帶着蕭邦的浪漫,37歲香港之子把在美國當指揮的正職薪金用來維持波蘭小交樂團經費。埋首音樂30年,小時候走過一段大提琴天才路,貴人總在他身邊擦過。音樂從來都難,上天賜他才華,也賜他弱點,天才火燄,靠刻苦燃燒。
鄒翔的父親周明範是香港管弦樂團退休大提琴師,母親是琵琶老師。他7歲跟爸爸學習大提琴,父親說:「樂隊裏,小提琴是女主角;聲調低沉獨特的大提琴,是男主角。」
24年前舊報紙裏的鄒翔,體形跟大提琴差不多,他以12歲之齡,擊敗當時19歲拉小提琴的梁建楓(現任香港管弦樂團副團長),以及23歲奏巴松管的梁寶根(現任香港警察樂隊副音樂總監),獲香港學校音樂節「香港商業電台獎學金」管弦樂器組別總冠軍。評判評語,認為他極具天份與造詣。美國南加州大學著名大提琴教授SchoenfeldEleanor來港面試,驚嘆他會是「將來的俄羅斯大提琴家Rostropovich」,立刻給他全獎學金到加州學習音樂。
大提琴名師AldoParisot,在鄒翔16歲入讀美國耶魯大學特別音樂天才碩士課程時,把他視為準傑出獨奏家看待。但內向少年一天花七個小時練琴,卻不想跟陌生人見一次面。英語學得慢,講不好,怕社交,有事總推給學小提琴的姐姐為他出面。大提琴天才還有一個弱點,對一切讚譽,不會飄飄然,倒過來反覆思量:「我真的有那麼出色嗎?」懷疑裏,他更努力。22歲入讀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時,鄒翔是首個唯一弦樂博士生,與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是同學。大提琴家卡爾(ColinCarr)看見他拉琴,眼珠幾乎要掉下來,很想收他為徒。但老師總是不察覺這個學生缺乏信心,猶豫個性,令機會又再無疾而終。
不能拉琴轉讀指揮
音樂學院裏,鄒翔認識了生命中的女主角,27歲與波蘭小提琴手同學BlankaBednarz結婚,夫妻一起贏得「亨廷頓鋼琴三重奏」比賽,在準備踏入卡內基音樂廳表演前,他左手突然痛得很厲害,不能拉琴,無奈放棄參加一個國際著名大賽。「可能是練琴太多,勞損所至,但在醫學上,看不到有傷患。是不是心理壓力?我沒有看心理醫生。」
大提琴的一切就此了結嗎?拿到大提琴博士學位,卻拉不了琴,好事情、壞事情,他都不誇大,只靜靜用一年思考去路。其間看中國名著,也看莎士比亞,看哲學、看政治也看金庸的書。小時候錯過天真玩樂,一直沒機會看的書,這一年,盡情看。背負了20年的大提琴,一下子卸下。
人生一切鋪陳,並非理所當然。大提琴天才的終點不是大提琴,而是超越大提琴。恩師ColinCarr知道他的情況,立刻讓他轉讀指揮博士學位。28歲重新上路,他依然得到不少大師眷顧關心。獲取瑞典皇家音樂學院指揮學位後,他跟隨著名芬蘭指揮家兼教育家約瑪帕努拉(JormaPanula)學習,2007年回港指揮香港回歸10周年音樂晚會,令他結識世界指揮大師夏爾杜托華(CharlesDutoit),經常跟他到世界各樂團觀摩,討教研究樂章及指揮技巧,「我不是徒弟,但他人很大方,很願意教導後輩」。現任美國康乃狄克州大學(UniversityofConnecticut)管弦樂團指揮,雖然不是著名一線樂團,但圈中往往要150人競逐一個指揮席位。
音樂表達的是人生
「生命是一條淌血的河流」,鄒翔在波蘭一手建立的波蘭尼亞小交響樂團,曾演奏二戰時期集中營內五個作曲家創作的樂章,現實裏,這些作曲家最終從捷克的Terezin被送去波蘭的Auschwitz集中營處死。他說中國人與波蘭人都是詩意的民族,詩句化入音樂,而音樂本身就是文化、是政治也是歷史。驚世指揮馬勒與卡拉揚,最初的目標並非當指揮。鄒翔現在只管努力,不再猶豫,那管音樂天份來得很早,成名姍姍遲來,「音樂要表達的,正是人生。」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