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七月一日在紐約的林肯中心大都會歌劇院觀賞改編自流行作家Michener的《南太平洋》音樂劇。
一九八○年在美國出席Michener的演講會。儘管那一年作家已近七十三歲,精神卻仍是好的,談吐是一貫的美式幽默。Michener說電影或音樂劇或許仍有人看,他的小說,該沒有人看了。
說的可是事實。出席酒會的那一天,大堂長廊長枱擺放了作家作品,方便嘉賓購買,然後拿去請Michener簽名。難怪他笑着說:「我的簽名要比我的書好看。」
早年的音樂劇沒看過,倒是電影看過一趟,很一般的劇情,當年卻是賣座片來的。《南太平洋》音樂插曲,包括「BaliHai」、「Someenchantedevening」,「Iaminlovewithawonderfulguy」倒也聽過,好聽卻不是牽動人心的樂曲。○八年百老匯音樂劇《南太平洋》是舊調重彈,卻應懷舊熱潮,於○八年獲得幾項TonyAward,包括最佳音樂導演獎,最佳舞台設計獎等。
觀賞《南太平洋》屬「無心插柳」之舉,路過林肯中心。看告示,知道八月過後,這音樂劇就要暫別觀眾。既然到此一遊,也就看了。況且在林肯中心旁的朱莉亞學院掛在半空的傾斜草坡坐坐,看看水池旁的亨利.摩亞的雕塑,帶着悠閒心情,等待入場,度過寫意一晚。
在進入劇院前,在中心旁吃一頓特價「歌劇晚餐」,亦屬不錯選擇。
說的俱都是與音樂劇無關。小事一件一件串連起來,印象卻要比音樂劇還來得深刻。
音樂劇不是不好看。南太平洋的異國情調,當地女土著與印象派畫家高更筆下的女郎相距甚遠,她們出現,搞笑成份居多(加插一段白人與有色人的戀情,不怎樣感人)。倒是法、美(男的是法國人,女的是美國人)一段戀情,開花結果,喜劇收場卻也不怎樣動人。歌好聽,卻與場景設計好壞無關,前來觀賞音樂劇以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為主,看來對此有共鳴是上一輩的人了。
百老匯音樂劇不扮高深,走通俗路線,看的時候感覺良好,開開心心的過一個晚上,從吃晚餐開始,吃得好,吃得開心,到了看音樂劇,不會苛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