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踢走巨型天幕,再把地產項目掃埋一邊,重新設計的西九文化區三個方案都強調人民共享。由19公頃的大觀園到田塊式的大草坪,由曾大屋式的村落概念到清明上河圖式的生活氣息,建築師絞盡腦汁,務求釋除公眾多年來對政府發展西九動機的疑慮。不過三大方案仍被評為「冇驚喜」,兼夾不切實際。
記者:蔡元貴 黃偉駿
西九文化區第二階段諮詢昨日展開,三家建築顧問公開三個概念圖則,徵詢公眾意見。概念圖則顯示各種藝術文化設施及其他土地用途的分佈,包括商業、零售、酒店、住宅,以及公共休憩用地。三個方案都有幾個共通點,就是強調綠化與節能,自誇設計如何融入香港本土文化,成為所有人都能享用的土地。
最大賣點五千棵樹
建築大師NormanFoster為首的Foster+Partners,方案以「城市中的公園」為主題。最大賣點是超過五千棵樹、19公頃的市區森林,方案建議把現時西九用地的西南海邊岬角設為公園,內有亭台樓閣。綠化地帶還會有大公園沿海濱長廊伸延至用地東面的盡頭,全長兩公里。
緊貼大公園是V形的豪華酒店,擁有無敵的園景及維港海景。「城市中的公園」以承傳九龍基因自居,標榜區內的樓宇及街道空間的架構,保留傳統九龍市區特色。環保方面,方案倡議設立能源中心,利用太陽能及風力發電;汽車只能使用地底道路,地面則有架空鐵路及環保巴士。
街巷都配合季候風
本地兵團許李嚴建築事務有限公司則銳意把西九文化區變身「清明上河圖」,方案主題為「文化經脈-持久活力」,建築師嚴迅奇說:「清明上河圖令人着迷,唔係因為一、兩個地標,而係市民活動所產生嘅活力。同樣,我哋要西九,唔係為咗個公園,唔係為咗M+博物館……我哋係要所有嘢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發生,從而產生一種能量。」
嚴迅奇把西九文化區分成三層,沿海是綠化帶,設有臨海公園,內有商店和食肆。靠近柯士甸道的是城市帶,是住宅及酒店集中地。夾在中心的是文化帶,即各文藝場館所在。文化帶內所有街巷的走向都會配合季候風,確保空氣流通,並且讓遊人在街道上都能夠眺望維港對岸的山頂、會展及國金中心等地標。
大草坪可踐踏放狗
北京央視新大樓建築師RemKoolhaas帶領的OMA,以「文化新尺度」為題,借用傳統村落概念,把西九文化區一分為三。
Koolhaas刻意迎合80後反建制的思潮,公然提倡擺脫商業枷鎖及各種禁忌的公共空間。他設計的田塊式大草坪,可以任人踐踏,公眾可以在內放狗、餵雀、塗鴉。
「文化新尺度」方案內設兩大地標,在文化區西南端,將會屹立一座巨型煙囱,排放廢氣,同時也是藝術設計。文化區西邊則建議興建環迴吊橋,成為可以媲美紐約第五大道及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地標建築,實質作用則是連接柯士甸道、佐敦道和西區海底隧道。
西九文化區三方案比較
《方案名稱:文化新尺度》
設計單位:OMA
交通:文化區內所有交通點均可在七分鐘內步行到達
環保:預留雨水循環作灌溉區內植物,利用海風令空氣自然流通
商住用地:酒店及住宅融入M+視覺藝術村,即文化區的東端
噱頭:取材於曾大屋的村落概念,消除九龍新舊區之間的隔閡
《方案名稱:城市中的公園》
設計單位:Foster+Partners
交通:地底行車、架空自動載人系統、生物能源巴士
環保:種植超過五千棵樹,通過街道設計降低夏季戶外溫度
商住用地:酒店、住宅及辦公室集中在靠近柯士甸道西一帶
噱頭:顧問公司有31年參與香港大型基建設計經驗,包括滙豐總行及國際機場
《方案名稱:文化經脈-持久活力》
設計單位:許李嚴建築事務有限公司
交通:單車、風能及太陽能電車
環保:超過40%建設用地為綠地或綠化屋頂,環保簷篷可以發電及替行人遮蔭
商住用地:住宅及酒店分佈於柯士甸道西一帶及西隧入口附近
噱頭:創建清明上河圖式的生活氣息
資料來源:各顧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