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最影響樓價走勢的因素,傳媒及公眾多認為是借貸利率、單位供應等,筆者覺得這只屬次要,甚至只是「直覺上之錯覺」而已。長遠而言,非「人均GDP莫屬」,它反映着某地方之賺錢能力,資金流量及經濟表現等。
舉例,60年代打工一族平均每月僅幾百蚊人工,不信者可參考當年的「時裝」粵語長片,一般樓價是幾萬元,政府及發展商怎樣也製造不出幾百萬之均價。同樣道理,當平均家庭收入每月萬餘至兩萬元時,樓價便自然過百萬。
警號:樓價指數超人均GDP
據此,我們就看看現時樓價和人均GDP之關係。附圖資料來源主要從有關政府部門網站搜集,包括差餉及物業估價署和統計署等。由1980年至今,若將私人住宅平均樓價和人均GDP化為指數,會發現人均GDP指數在大部份時間裏都高於樓價指數,只有97年例外。現時人均GDP指數雖仍高於樓價指數,但幅度已與96年甚相似,即只是高出少許。參看附圖,97年的人均GDP指數及樓價指數相差幅度是1.13,再看現時幅度,只相差0.55,和96年差不多,表示「購買力」其實比「平常」低。若非近年借貸利率低,供樓者何來現今之輕鬆。若覺不輕鬆,或許只因閣下「無咁大個頭,但戴了頂大帽」。
倘若樓價來年順現勢上升近20%,但人均GDP則差不多橫行,到時樓價相對人均GDP便增至2.19,超越97之時,越來越危險!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