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衣裳 - 鄧達智

戲衣裳 - 鄧達智

戲劇停留在下鄉戲棚水平的我上世紀首次接觸京劇為李碧華領我前看《趙氏孤兒》。她當時說過:「對一名陌生人說來這齣戲不如熱鬧美猴王戲碼易挑起興趣……」
事後回報:「單看戲服層次色彩編排不單止享受更是一回學問,愈看愈精神……」當然還有歌唱造手演繹藝術。
奇怪,每次見阿姐汪明荃即時跳出蔣芸影像;雖同為江浙原籍二人絕無面相相似處,那個電視螢幕前萬千觀眾為汪迷倒升級做阿姐年代,發生於自己仍然遊蕩歲月,她給我首個印象來自洗衣街舊書攤蒙塵雜誌堆上《清秀》的封面,取鏡角度從上而下,半側面打破一般時尚雜誌封面常規,突顯頭角,炯炯丹鳳眼植入眼簾,印象長青;汪明荃於我一直便是那個樣子,歲月流逝她走樣甚微。汪明荃─清秀─蔣芸,自此成為一道方程式,奇怪不是施養德!
載譽重演《德齡與慈禧》,於沙田大會堂9月8日至12日……藝術總監奇哥李奇峰低徊:「今天粵劇真的不好搞,製作一般也需演上場場滿的數十場才有望收支打個平手,像羅家英改編自何冀平劇本以全新角度重審粵劇改裝而成的精品,一絲不苟一眼關七阿姐製作……那budget絕對當事人全心全德投入舞台不問回報才得成事。」
阿姐說起衣箱特別精神,「蘇州、上海、北京專門店與優秀師傅特別設計並製作,單單慈禧足下,鞋面花團錦簇不在話下,鞋側釘珠綉花點點皆風景……」鞋子在裙褂半遮掩下也不缺文章,頂上頭飾帽子更大條道理隨時十數斤重,講究異常。
像日本和服,中國戲曲衣裳動不動一萬幾千至數萬十數萬,只有不斷上升,降價無望更兼精工師傅走一個少一個,入行者稀,戲當然難得,那衣裳同樣稀有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