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偶然從電台聽到一則報道,說有消息指政府將成立「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一如針對私人貸款或信用卡的「正面信貸資料庫」,將市民承造按揭及信貸質素等資料,提供予銀行互相參考。若這傳聞真正落實,這不締是更立竿見影的一招。
研設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
除了個別資本雄厚的投資者,不少炒家為了爭取更大回報,都會借盡按揭買樓,尤其在現時的低息環境,借盡樓按,短炒獲利固然可賺快錢,即使要持貨長一點,亦可將物業出租,以租金供樓,如此一來,成本很低。不過,對於銀行來說,便要承受極大風險,一旦樓市下跌,容易出現火燒連環船的情況。
話說回頭,設立「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等同將業主的資產公開,要知道現時準業主向銀行借按揭,法例之下並沒有規定必須提供所持物業的資料。假如借款人擁有多個物業,而且在不同的銀行承造按揭,若當事人不申報,銀行便無法知道這位借款人的總樓按供款是多少,換言之,金管局不斷強調要求銀行遵守供款與收入比率的指引,形同虛設。不過,將所持物業悉數填報,等同將個人資產公開,對於不少人來說都是忌諱。
事實上,去年底,為加強銀行對申請樓按人士負擔能力的評估,金管局與本地銀行已談及設立「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但礙於這涉及個人私隱,所以即使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去函私隱專員諮詢意見,更附上銀行公會的具體建議,但至今仍是研究階段。
筆者相信,若「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真的推行,銀行遵守金管局提出的供款與收入比率指引,炒家水源便會被堵塞,炒風可望有效遏止。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