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四年前李氏家族內訌、有成員打算將祖業賣予發展商,香港人或許到今天也不知道有個地方叫龍圃。龍圃已故主人李耀祥的孫女李康意,很高興保住家族大宅,只是沒想過四年後的今天,龍圃仍然前途未卜。她慨嘆政府思維僵化,只懂將古蹟收歸國有,不會仿效外國由官方扶助民間做保育,「私人古蹟一樣可以開放與民同樂。」
五十出頭的李康意,現在大部份時間都花在龍圃,每天有不同藝術團體、志願機構跟她聯絡,希望前往參觀或舉辦活動,「多到覆唔切,過兩日又要帶人入去睇」。慕名者太多,她要聘請一名全職助理,專責處理龍圃大小事務。
龍圃位於深井青龍頭,背山面海,遠離煩囂,李康意的爺爺李耀祥,當年被這裏恬靜環境吸引,50年代起開始興建龍圃,「阿爺每年起少少,亭台樓閣逐樣興建,花咗十幾廿年心機」。
中西文化crossover
李康意自幼跟父母定居美國,暑假才隨家人返港跟爺爺團聚,「我哋住喺九龍塘又一村,到周末就跟爺爺去龍圃度假」。印象最深刻的,是龍圃內那個標準游泳池,「喺嗰度游水,特別舒暢」。70年代荷李活經典電影《鐵金剛大戰金槍客》,主角占士邦與裸泳美女的對手戲,就是在此取景。
李康意十多歲愛上攝影,第一部Minolta相機,是六叔李韶贈送。她說喜歡攝影,其中一個原因是被龍圃色彩斑斕的壁畫、玻璃畫吸引,「呢度中西文化crossover,有瓷磚砌成嘅聖母像,有彩色玻璃畫構成嘅中國仙鶴」。
李耀祥於1976年病逝後,跟妻子合葬於龍圃的墓園。李康意憶述,80年代初期,家族成員仍定期到龍圃聚會,她經常到那裏游泳,但次數越來越少,「到90年代個泳池都唔儲水,仲喺池中央生咗棵樹出嚟」。06年有發展商提出收購龍圃,部份家族成員便打算將整座大宅出售。
李康意得悉後,急急拿着相機趕去龍圃,「拍低最後嘅回憶」。她站在庭園中央,拿着相機在沉思,「我當時諗,點樣可以將咁大個庭園,用一張相包含晒」。答案是不可能,因為龍圃實在太大。她改變主意,決定將爺爺李耀祥的心血保存下來。她主動向傳媒揭露事件,爭取輿論支持,再由李韶自掏腰包一億多元向家族買下龍圃,兩叔姪最終成功力保祖業不落入發展商手上。
李韶擔心自己年紀太大,曾想將龍圃送給政府,但一直沒有送出。李康意說,政府口講重視保育,定出的政策卻保守僵化,「我哋想龍圃捐畀政府後,日後有地方介紹阿爺嘅歷史,佢係呢座大宅嘅興建者,咁做好合理,但政府話唔得,唔可以用公帑為私人服務」。
港做保育金錢掛帥
她想過申請政府資助私人古蹟維修的基金,但須每個項目申請,每次上限100萬元,「100萬維修80呎地方就夠,如果30萬呎地方點分?淨係維修11幅斜坡都過千萬啦」。她慨嘆在香港做保育,一定要金錢掛帥,「你睇吓灣仔和昌大押變成點?點解唔可以係賣二手衫,一定要做貴價餐廳?保育係要話畀人知地方本身嘅歷史,活化後唔應該差太遠」。政府官僚僵化,惟有靠民間補救。
李康意說,過去兩年龍圃凝聚了很多民間智慧,不斷有人提出活化意見,「我哋搞過有機生活講座、藝術展覽,甚至婚宴。(龍圃有墳墓沒影響?)外國人都唔介意呢啲嘢,佢哋覺得阿爺睇住佢哋結婚,幾好吖」。
九巴雷氏家族於00年捐了雷生春給政府,結果丟空了九年才批給浸會大學活化做中醫館。李康意說寧願龍圃繼續由李氏後人打理,現時的心願是龍圃可以早日開放,與眾同樂,「唔係人人都淨係諗錢,我哋好想多啲市民,可以嚟呢個地方參觀」。
記者 黃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