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耶魯大學證實,中國傳統治療肚痛腹瀉的古方「黃芩湯」,有助減低化療對腸癌患者的腸道損害,更可輔助化療藥物阻截癌細胞,減慢腫瘤生長。本港中醫師指出,黃芩湯有助腸癌的講法仍言之尚早,腸癌患者化療副作用因人而異,提醒病人不宜自行服藥。
中醫:勿自行購服
黃芩湯成份包括芍藥、黃芩、甘草及大棗。耶魯大學醫學院以老鼠進行實驗,讓接受化療後的腸癌老鼠,服食黃芩湯製劑PHY906,數天後發現實驗鼠受損的腸道內膜恢復正常,減低腸發炎情況,更能補充健康的腸道細胞,同時可輔助化療藥,減慢癌細胞生長,研究刊於美國的《科學.轉化醫學》期刊。
研究員指出,黃芩湯製劑本身不能殺滅腸癌細胞,但能夠配合化療藥物,一同發揮抗癌功能,初步已在17名腸癌患者身上進行臨床試驗,效果良好,計劃擴大臨床研究。本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回應稱,黃芩湯早見於漢朝,屬治療肚痛腹瀉的古方,一向用於治療腸胃病。至於緩減腸癌副作用,他認為效果有待研究,「家話佢有效醫腸癌就太誇張喇」。
他解釋,黃芩湯能治腹瀉,但腸癌患者接受治療後的反應不一,「有啲病人會屙,有啲就會便秘,便秘就一定唔可以用黃芩湯」,必須視乎每名患者的體質而決定處方,故提醒腸癌患者,切勿自行購買黃芩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