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亂吃路邊野菇,隨時中毒。衞生署昨日公佈一名28歲男子,採摘路邊公眾花槽的野菇進食後懷疑中毒,進食後三小時,出現嘔吐、肚瀉及心悸等中毒症狀,患者前往急症室求診,現時情況穩定。
食野生菇後懷疑食物中毒男子,前日在家進食於將軍澳寶林道公眾花槽採摘的野生菇類後,約三小時即出現腹痛、嘔吐、肚瀉、暈眩及心悸等不適,前往將軍澳醫院急症室求診,需要留院治療,現時情況穩定。
烹煮過程不能除毒
衞生署發言人指,該男子進食的野菇外形呈雨傘狀,大小與手板相若,外面是白色,內裏是橙紅色,但野菇屬哪種菇類則仍有待調查。
中文大學食物及藥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陳恩強教授指,一成野生菇類可致食物中毒,野菇所含的毒素耐熱,烹煮過程不能將毒素清除,「所以唯一避免中毒嘅方法,就係唔好摘嚟食」。他引述衞生署05年的資料,本港最常見的有毒野菇為冠狀環柄菇及大環柄菇。
衞生署提醒市民切勿在公園及郊野採摘野生菇類進食,因很難辨別該些菇類是否適宜食用,胡亂食用隨時有食物中毒危機,市民中毒後一般只可以作輔助性治療。
上月31日也有一男、一女及一名女童在大窩口區路邊斜坡採摘野生菇類,進食後出現懷疑食物中毒的個案報告,患者前往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治理後情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