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以膀胱炎藥混K仔免傷腎「逃學威龍」破校園毒案

學生以膀胱炎藥混K仔免傷腎
「逃學威龍」破校園毒案

【本報訊】警方揭露毒販近年以治膀胱炎藥物「氨基苯磺酰胺」(又名「磺胺」)當「補品」,混入俗稱「K仔」的氯胺酮出售圖利。警方去年派出卧底「逃學威龍」假扮中四學生,潛入屯門區一中學調查校園販毒案,偵破兩名同學夥一青年以市價較平的磺胺假扮K仔賣給卧底。三人昨在區域法院認罪,案件押後至下月7日宣判。
記者:陳曉薇

三名被告是無業青年徐嘉和(21歲)、女生程藝(17歲)及一名姓梁男生(16歲)。他們承認四項販毒及兩項販運疑似毒品罪名。案情指,警方去年11月起,派出卧底男探員潛入屯門區一中學假扮學生,卧底因而結識同讀中四的程藝及梁姓男生,由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1月15日,程共六次主動聯絡卧底問他有沒有興趣買K仔,稍後便安排徐或梁陪她一同交貨給卧底。

法官:極有機會判監

程曾向卧底透露,出售價值1,000元的K仔,她可獲利100元。卧底付4,200元買入毒品後,交政府化驗所化驗,發現12.5克粉末中,共含9.48克K仔,另11.26克被告聲稱為K仔的粉末實為磺胺。據控方稱,毒販近年喜以主治膀胱炎的磺胺加入K仔,以制衡K仔傷腎及泌尿系統的影響,因磺胺市價較低,他們才以磺胺假扮K仔出售。
辯方求情指,三名被告同來自破碎家庭。徐於今年7月剛為人父,早產兒子現仍留在深切治療部觀察,程為新移民學生,07年始來港與家人團聚,希望法官輕判。暫委法官錢禮鑑於三人年輕,先取背景及教導所報告作量刑考慮,惟法官已明言由於販毒屬嚴重罪行,極有機會判監。
警方派出卧底探員混入「新義安」,發現黑幫利用年僅15歲學生販毒,遂派卧底潛入涉案中學進行調查,並於今年4月採取大規模行動,拘捕共69人,包括本案三名被告。另外,兩名替卧底警員搭路買「冰」毒和K仔的女生及一名32歲女拆家,前日承認共10項販毒罪,將於本月30日判刑。
案件編號:DCCC750/10

特稿
長期服磺胺有副作用

控方昨向法庭提交政府化驗所報告,指磺胺是常用的一種抗生素,主治膀胱炎,但因水溶性低,吸食K仔人士以鼻吸入磺胺,不容易被身體吸收。報告又指,磺胺本身對人體無損害,但今次的化驗結果顯示卧底警購入的磺胺中混有玻璃粉,反而是玻璃粉有損健康。
對於磺胺能否一如毒販所想充當「補品」?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笑言「好牽強」。蘇解釋,K仔有可能導致腎及膀胱發炎,磺胺是有助殺菌的抗生素,無異可助清除炎病帶來的細菌,但因關係間接,認為磺胺「未必補到」。現時磺胺一般加入治尿道炎的藥物使用,因非受嚴格管制,只需在藥房向藥劑師購入。
但蘇警告,長期服用磺胺可能導致腸胃不適、作嘔、肚瀉、便秘及細菌抗藥性等後遺症,大量吸入玻璃粉亦會有損鼻血管,呼籲青年切勿濫服。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