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際清算銀行(BIS)昨日公佈7月外滙有效滙率統計數字,人民幣實際有效滙率由6月的119.04再下跌至117.88,為連續第二個月下跌,按月下跌約1%。
受累美元走勢弱
有效滙率是一種加權平均滙率,通常以對外貿易比重為權數,這個滙率一般被用於量度一國家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效滙率可分為名義及實際兩種,若剔除通脹對各貨幣購買力的影響,便可以得出實際有效滙率。
瑞銀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指,此次有效滙率的下跌,主要是由於美元兌其他非美元貨幣走弱,7月日圓、歐元等其他貨幣兌美元小幅回升,因中國一攬子貨幣計劃中此等貨幣佔有一定的比重,導致人民幣實際有效滙率下降。
國際清算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美元有效滙率由6月的93.48下跌至91.91,按月跌1.7%,跌幅大於人民幣,顯示人民幣兌美元實際有效滙率升值。同期歐元有效滙率由6月的92.74升值至7月的94.32,日圓有效滙率由6月的101.04升值至7月的103.04。
至於8月人民幣有效滙率的走勢,中信國際高級副總裁兼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廖群認為,仍需要參考美元兌其他貨幣的滙率波動,但走強的可能性比較大,預計8月人民幣兌美元將繼續升值。摩根大通總經理李晶預計,人民幣今年升值幅度約2%,之後每年升值幅度在3%至4%。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預期漸強,中國外滙儲備也在實行多元化投資策略,規避美債風險,並分散至日圓、歐元等其他資產。日本財務省本月8日公佈報告顯示,繼5月增持7352億日圓(約667億港元)日本國債後,6月中國又增持了4564億日圓日本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