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冲毀了甘肅舟曲縣城,死傷枕藉的場面令人痛心。在感慨天災無情時,相信不僅那些無辜死難者的家屬,還有遠離災區的市民,都會有相同的疑問:這場災難究竟有否人禍的因素摻雜其中?倘若有,誰將承擔相關責任?會否不了了之?
從相關報道可知,甘肅《蘭州晨報》早在○五年已揭露舟曲縣存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由此誘發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不斷」,並將「直接威脅縣城安全」;而甘南藏族自治州發改委去年四月也曾通報,「自一九五○年代以來,白龍江流域甘南段大量採伐木材……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整治工作已刻不容緩」。
發展目的是改善生活
政府是否對此進行了具體的整治工作,無從知曉。但至少可知一點:許多歷史遺留、如今屢屢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遺禍不淺。這次泥石流再次警戒人們,災禍來臨前不會提醒你兩次,發現隱患應立即整治,否則追悔莫及。
全國有多少類似的預警現在仍被忽視、壓在官員文件的案底?這個問題亟待相關部門展開調查和解決,因為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關係許多市民寶貴的生命。倘若政府不引以為戒,仍不把媒體揭露的弊端當一回事,那麼幾乎可以肯定,一定會有更多市民因此而枉死。
長久以來,中國都被GDP這一指標遮蔽了雙眼。礦難、黑磚窯、毒奶粉、豆腐渣工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這些頻繁發生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既是經濟發展付出的沉重代價,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但是,許多地方政府仍然沒有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只注重當地經濟增長的數量,卻沒有意識到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才是發展的目的。要提高市民生活的質量,最基本是讓市民毋須於恐懼中生活─市民的生命、財產有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日常的施政決策能予人信心。
應吸取外國發展教訓
面對問題和質疑,切莫以為用「這是國家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其他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同樣的階段」等藉口,就能敷衍過去。並不是說其他國家沒有類似問題,而是既然政府知道會發生此類問題,為甚麼不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避免犯相同的錯誤,反而要用別人也有這樣的問題來證明自己的合理(有理)?這樣的想法、這種思考方式,不僅非常奇怪,甚至是有害的。
憂患意識不足,是災禍屢屢有可乘之機、造成重大傷亡的重要原因。平日不防患於未然,又不重視媒體的報道,政府何以保護市民的安全?倘若讓GDP遮蔽了我們的雙眼,只曉得在「大國崛起」的喧囂中貪圖享樂,而不查找、祛除存在的隱患,那麼甘肅舟曲縣的悲劇就不會是孤例,它可能發生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地方。
馮廣寧
內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