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消息已不絕於耳。根據最新數據,中國在今年第二季生產總值已正式超越日本,未來半年中國發展速度更是遠勝;即使日圓保持強勢,甚至突破十多年前的高位(一美元兌不足八十日圓),中國仍將順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
自踏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在全球經濟規模的排名持續上升,先是追過法國、英國這兩個傳統大國,兩年前超越德國進佔第三位,今年則將超越日本,晉升為亞軍。純從增長數據推斷,假若中國能保持現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大概二十年後即二○三○年,中國便有機會在經濟總產值上超越長執世界經濟牛耳的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強國。那中國有沒有可能真的成為全球經濟龍頭呢?
若果你問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者林毅夫,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去年六月他在《解讀中國經濟》一書中斷言,到二○三○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可以達到甚至超過美國的水平。林毅夫認為,維持經濟快速成長有四個主要因素。第一是生產要素如土地、人口、資本的投入,第二是產業結構升級,第三是技術進步,第四是制度改善。
他指出,中國在這幾方面仍有龐大的潛力未發揮,足以令中國在未來二十年維持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長。以勞動力及資本為例,中國人口的增長雖已明顯放緩,但仍處於上升的勢頭,未來五至十年將會從十三億升到十五、六億。這兩、三億新增人口既是新的勞動力,又是新增消費力,他們將有助經濟總量進一步提升。此外,中國的資本、資金累積比率相當驚人,長期處於生產總值的四成左右。換言之,每年將有數以萬億元計的資金變成投資重新流入經濟循環中,令中國投資總額長期保持可觀增長,進而帶動經濟高速增長。
更重要的是技術及產業有極大的進步空間。按林毅夫的說法,中國各方面的生產技術水平跟發達國家仍有相當差距,產業結構也仍有很多不合理、不完善之處。未來二十年只要中國能繼續引入外國先進技術,改善中國的農業、工業生產,改善金融業的效率,生產力將可保持較快增長,幫助生產總值持續快速上升。相反,美國在很多科技上已處於領先位置,必須靠大量投資、研究開發才能再提升技術水平刺激經濟,令經濟增長速度遠遜於中國。
林毅夫相信,只要中國保持改革開放以來大約百分之九點二的增長,加上人口增加,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她要在二○三○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經濟龍頭並不是夢話,而是確實可能的事。
林毅夫的估計是否太樂觀,不同經濟學者、不同國家看法可能不一樣,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也不是完全由本國決定。國際形勢、全球經濟發展情況都有影響。但從各種條件包括人口、市場規模、經濟整體基礎來看,若果真的有國家能取代美國的龍頭位置,那中國的確最有資格。當然,經濟規模最大不等如全民最富有或生活最好。以人均收入看,中國的水平到二○三○年還只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五分一,要追上還有很長的路呢!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