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問的多數關於飲食,也有感情疑難,一一答之。
中間也有一些刁鑽的,像有位網友問我:「台灣的民謠《天烏烏》,其中說到阿公阿婆在泥中掘到的『漩鰡鼓』是什麼東西?」
我回答是泥鰍,但為了求證,我還是找到台灣友人,彼方對民謠深有研究,先將原來歌詞寫下:
「天烏烏,欲落雨。阿公仔舉起鋤頭仔要掘芋。
掘啊掘,掘啊掘,掘着一尾漩鰡鼓,伊呀嘿,都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鹹,阿媽仔要煮淡,兩人胡打弄破鼎。
伊呀嘿,都啷噹鏘噹嗆,哇哈哈。」
由於台灣屬於四面環海,下雨相當頻繁,而且雨中情景格外富有詩意,也是寫作的最佳題材,《天烏烏》就是這些描寫下雨旋律中,最歷久不衰,是首被人民所傳唱的名曲。
一般認為,《天烏烏》為台灣北部民謠,其實發源地為細雨不斷的金瓜石。而金瓜石是怎樣的地方?
原來是一個金礦,早年挖出不少大塊金來,後來傳說已被掘完,荒廢了。在日本軍侵略時,也派大隊金石專家去研究,結果不了了之。當今,尚有地質學家不斷前往探取,Discovery曾拍過一部有關的紀錄片。
歌詞中述說阿公阿婆為了泥鰍的煮法,吵個不可開交,表達了農民豐富的想像力,加上樂觀逗趣的情節,令人津津樂道。
鄉土民謠專家林福裕先生依據語韻將之編寫,並由「幸福合唱團」首演,錄成唱片。
香港人的老一輩人或者也記得此曲,是因為在六十年代,蔡東華先生引進了台灣歌舞團在港表演,所跳的舞大家已無印象,但這首《天烏烏》的旋律,十分易記,還有人哼得出來。每逢我看到天快下雨,也必然輕輕唱起:「天烏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