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預防療程停藥即中招港大女醫科生 返港少服三周藥發病

瘧疾預防療程停藥即中招
港大女醫科生 返港少服三周藥發病

【本報訊】不少人到亞、非洲等瘧疾肆虐的地區旅遊,都會服食預防瘧疾藥物,卻忽略返港後仍要服食四周的預防藥物。一名港大醫學院女醫科生到非洲當義工後,回港只服一周藥物了事,結果瘧原蟲入侵紅血球發病,情況嚴重。醫生提醒市民,瘧疾潛伏服期由一至兩周,即使返港後沒有不適,也要完成整個預防療程。 記者:陳沛冰

養和醫院臨床微生物學專科醫生鄧兆暉表示,該名19歲女醫科生,今年6月遠赴非洲加納,在愛滋病診所做義工,為期一個月。她出發前一周及在加納均有服食預防瘧疾藥物。她原應於返港後連續服食該藥多四周,但她只服藥一周便停藥。在回港後第二周感不適,發燒達攝氏41度及頭痛,求診後證實感染可引致瘧疾的惡性瘧原蟲。

逾10%紅血球帶瘧原蟲

他指出,文獻指病人有2%至5%的紅血球帶有惡性瘧原蟲已屬嚴重,該女生則有逾10%紅血球帶有該瘧原蟲,病情十分危急,需留院治理。幸好未有出現併發症,服食抗生素後康復出院。
瘧原蟲透過瘧蚊傳播,當人被瘧蚊叮咬,瘧原蟲便入侵人體,走入肝臟;之後走出肝臟攻擊紅血球。鄧兆暉表示,每粒瘧原蟲入侵一粒紅血球,再產生12至24粒瘧原蟲。當紅血球爆裂,瘧原蟲再攻擊其他紅血球,受襲的紅血球以幾何級數增加。當紅血球爆裂時病人便會發燒。
預防瘧疾藥物是當瘧原蟲走出肝臟攻擊紅血球時,立即殺死瘧原蟲,「一出嚟就殺,當所有蟲走晒出嚟,殺死晒就唔會病發」。

印尼及泰國發現新品種

若患者在瘧原蟲未曾完全走出肝臟便停藥,瘧原蟲有機會走出肝臟攻擊紅血球致病。估計該醫科生將離開加納或登機返港時被瘧蚊叮咬而感染,但她返港後未過潛伏期便停藥,以致病發。
很多人以為外遊返港後沒有不適,便解除感染瘧疾的危機;加上部份預防藥物有副作用,如該醫科生服藥後曬太陽,併發出紅疹副作用,減低服藥的依從性。要預防感染,市民到高危地方要穿長袖衫及用蚊怕水等,並依從醫生指示完全整個藥物療程。
另外,近年醫學界在印尼沙巴、泰國及菲律賓等旅遊熱門地發現新品種的諾氏瘧原蟲,可引致嚴重併發症,暫時本港未發現有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