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實力與日俱增,在國際的地位也大大提升,北京一直營造中國是和平崛起,不爭霸,但周邊鄰國卻並不認同,覺得中國並不匹配大國地位,認為中國在面對大是大非的事,沒有履行大國責任,甚至擔心中國是個威脅。
南韓不滿偏幫北韓
以今年初南韓軍艦「天安號」被擊沉為例,南韓就對中國偏幫北韓感到失望。很多南韓人以為,韓中兩國密切經貿關係會轉化成更密切的外交和軍事關係,但到頭來,中國在事發一個月後才向遇難韓兵致哀,更未有接受韓方邀請,檢視用來指證是北韓施襲的證據。
對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去年已取代日本為成東盟最大貿易夥伴。但由於多國跟中國在南沙有領土主權爭議,隨着中國海軍實力提升,北京要建立一支遠洋艦隊,足以控制重要國際水道,而中國今年初向美國表明南海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已令很多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聲稱擁有南沙主權的國家開始對中國有戒心。美國國務卿希拉莉上月提出建立機制共同解決糾紛,竟有至少12國支持,給美國和日本機會在東南亞事務乘虛而入。
中國在對付全球暖化問題的表現亦令人失望。作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即使有進取的節能計劃,在2010年底把單位經濟生產的能源使用量大減20%,但在討論應付氣候變化和如何減慢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速度時,就顯得不大情願。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江永教授說:「中國必須留意所言所行,令世界能發現我們是個好國家、好人民。」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普拉薩德(EswarPrasad),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管中國事務,他亦表明:「國力強大後就會有責任,一些他們不想肩負的責任。」
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