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5月推出「9招12式」規管住宅銷售後,樓市未有受太大影響,炒風近月反而蔓延至中下價樓。有置業需求的市民,久等樓市回落不果,反受連續兩幅百億地王誕生的刺激,而紛紛趕上樓市的瘋狂列車,進一步刺激樓價上升,部份屋苑個別單位的樓價,更升穿97年的歷史高位。
用家受牽連 勿勉強上車
政府上周五突推出新招打壓樓市,是次不單止要遏抑炒風,更重要的是打擊樓價,針對的對象不只是炒家,用家亦不能倖免。看看銀行要為置業者進行「壓力測試」,以及降低住宅按揭保險至9成等招數,明顯是要打擊「勉強上車」的準業主入市意欲。
市場原估計10月公佈施政報告時,才推遏樓價措施,但財政司司長在上周黑色星期五突然出手,屬意料之外。中言估計,港府選擇此時推出辣招,可從三方面分析。
首先,美聯儲局上周宣佈「量化寬鬆1.1」政策,向市場發出不退市信息,市場已預期明年底才加息,本港樓市勢將繼續受低息環境刺激,炒風將停不了,甚至已開始蔓延至中下價樓,港府現時推出打擊樓價措施,是要發出「樓價已過高」的信號。
其次,近期用家蜂擁入市令不少屋苑造價再攀高峯,反而老牌家族及炒家卻沽出住宅物業,轉戰商廈商舖。港府打擊樓價正可向用家傳遞樓價已到了危險地步的信息。
那麼樓價是否到了不壓不得地步呢?中原地產編製的供款年期及貸款比率,7月份數字為36.7%,即購入一個400方呎單位,供款佔家庭收入36.7%,比率看來尚算安全,但卻忽略了超低息環境扭曲了數據。
一般家庭現時供樓負擔當然不算重,但息口回復常態,回升速度將甚急速,但本地工資上調空間有限,勉強上車的用家將十分吃力。另一供樓負擔指標——樓價與收入比率反映樓價已接近高峯。
法資證券行里昂月初的報告指,目前香港樓價為人均收入15倍,若以家庭每月儲蓄三成計劃,要46年才能還清一個500方呎單位的貸款,比率直逼97年樓市高峯期。
中港夾擊 內地熱錢料收歛
港元與美元掛鈎,本港無法制訂利率,息口要跟隨美國維持超低息。既然息口不能自決,透過收緊按揭成數及供樓與入息比率,確保買樓自住的業主能夠捱過樓價下跌。長實主席李嘉誠上周建議市民不要做8、9成按揭,若自住,也要有5、6成首期才可入市,看來李超人確有先見之明。
最後,港府自「八萬五」一役後,打擊樓價儼如一塊不能碰的禁地,加上現時不少本地地產商有直通中央的能力,港府出招不得不防有人「打小報告」。中言相信,港府是次的打擊措施已上報中央。
港府表明若是次未奏效,將繼續落藥,更有可能針對近年帶動樓價上升的新動力——內地資金。為何是次港府出招未有針對內地資金,中言估計,近數周盛傳中央正籌備新一輪打擊樓市措施,若中港兩地有默契地打擊本地樓市,可令內地炒樓熱錢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