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繼上月出現兩宗水龍捲報告後,南區近南丫島一帶水域昨日也出現漏斗雲現象,但雲層的漏斗不夠低,未有接觸海面而形成水龍捲,整個過程為時約10分鐘。天文台表示,夏天較常出現對流天氣,容易形成水龍捲和漏斗雲等現象,1959年至今已收到18次漏斗雲現象報告。
接觸水面變水龍捲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鄭元中表示,昨晨9時許收到市民報告,在南區對出近南丫島水域目測有雲層出現漏斗形狀,根據雷達監測影像,該水域上空正出現強烈對流天氣,證實該處發生漏斗雲現象,為時約10分鐘後消散。
鄭元中解釋漏斗雲是水龍捲的前身,當雲層下方的「漏斗」與水面接觸,便會形成水龍捲。他指出,漏斗雲在香港的夏天相當常見,當太陽的熱力射向水面,受熱後會蒸發成熱氣向上升,形成對流天氣,並夾雜雷暴和雨水。
根據天文台統計數字,1959年至今已收到18宗漏斗雲報告,去年則收到一宗水龍捲和一宗漏斗雲報告,08及07年都各收到一宗漏斗雲報告。
鄭元中補充,水龍捲及漏斗雲等現象主要靠市民發現報告,故難以評論是否氣候轉變或其他因素令本港今有較多水龍捲和漏斗雲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