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災多難的中國孩子 - 一丁

多災多難的中國孩子 - 一丁

「不要做克拉瑪依的孩子,不要做沙蘭鎮的孩子,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周雲蓬沒有危言聳聽,他的歌《中國孩子》,的確唱出了中國孩童令人憂慮的處境。
中國孩子屢屢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不少人都無奈又不無諷刺地說道,要想中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恐怕需要有武俠小說中百毒不侵的神丹或金剛不壞的神功。
從大頭娃娃到結石寶寶,從血鉛孩童到遭莽漢砍殺的兒童……這些駭人聽聞事件的受害者都是中國孩子。除了那些心肝最麻木、頭腦最愚鈍的人,我相信人們都會為此感到憤怒,譴責作惡者的行徑與政府的疏失。相關部門在看到這些事情後,是否會有無地自容的感覺?
為甚麼每次都是孩子?「這是改革開放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一位內地碩士生這樣回答上述的問題。顯然,這是我聽過的最難以接受的辯解理由;可笑的是,不知從哪天起,不少人竟不再懷疑,開始接受並向學生灌輸這種似是而非的意見。

「以人為本」的諷刺

這種現實、功利意識,不辨是非的犬儒心態,在當下的中國如此流行,以至於讓那些提出質疑的人全然成了異類──社會發展的阻礙者;可那些自以為「顧大局」的人似乎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甚至合理化,對社會而言,非但不是好事,反而遺禍無窮,最終傷及的不只是自己,還有這個國家的孩子與未來。
媒體報道有嬰幼兒因食用聖元奶粉導致性早熟,儘管中國衞生部十五日宣佈,市場上抽檢的聖元奶粉和其他嬰幼兒奶粉,激素含量沒有異常,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已無法釋除人們的疑慮(何況聖元有謊報奶源產地的嫌疑)。從內地市民到港澳地區搶購奶粉的又一次熱潮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家長已經失去對中國奶粉的信心,他們無從知道哪些奶粉甚至食物是無毒的。在一個宣稱「以人為本」的社會,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家長並非沒有嘗試維權。令人尷尬的是,由於個人力量過於微弱,加之相關部門的冷漠,家長往往都有送檢遭拒、投訴無門的經歷。家長的訴求無人理睬,他們對政府的憤怒與失望,逐漸變成對政府的不信任,自求多福就成了許多人無可奈何的選擇;倘若家長對維權「執迷不悟」,那麼你就可能成為下一個趙連海。

把孩童當發財物件

把弱小的孩童當作發財與宣洩的物件,這樣的想法不僅荒誕,而且令人膽寒。倘若生產企業的營利、不滿情緒的發洩要以傷害孩子為代價,那麼這個社會已經邁出了危險的步伐。而一個監管不力,連孩子的安全都無法保障的政府,人們如何能相信它,又能指望它做甚麼?
面對多災多難的中國孩子,我們只能期望有苦盡甘來的一天。那時,「XXX母親」不再是一起起悲劇的代名詞,而周雲蓬也不再需要用他那誠摯的聲音歌唱,「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餓極了他們會把你吃掉……」。
一丁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