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再訪退思園 - 鄭培凱

鄭培凱:再訪退思園 - 鄭培凱

在江南名園中,退思園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青睞,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可算是個異數,因為它興建的很晚,是清光緒十一到十三年間,也就是1885年到1887年,在蘇州吳江地方的同里鎮上建造的。比起蘇州同登「世界文化遺產」名榜的古典園林,如滄浪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獅子林等,退思園的歷史文化背景就顯得蒼白孱弱多了。不要說滄浪亭可以上溯到北宋,歐陽修還寫詩打趣園主蘇舜欽,「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值四萬錢」;獅子林是元明兩代的禪寺,倪雲林曾流連於此,手繪《獅子林圖》,乾隆六次南巡,六訪獅子林;拙政園裏有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傳世還有他所畫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清初大學士陳之遴買下園子,讓妻子女詩人徐燦住在園內,嫁給錢謙益的柳如是便來園中小住;網師園始建於南宋,乾隆年間修復之後,沈德潛、錢大昕都寫過圖記,民國期間又有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借寓,還養了頭小老虎;即使是較晚的留園,也經歷過四百年朝暉夕陰的薰陶,浸潤了濃郁的文化氣息,明末有文人雅士如袁中郎、江盈科徜徉的足跡,清末則成了洋務大臣盛宣懷的產業。
退思園的歷史不過一個多世紀,建造之時已是清朝大廈將傾,國勢衰微,民生凋敝,文化傳統受到西方強勢文化震撼侵蝕之際,假如我們相信歷史教科書所說,文化藝術反映經濟基礎與時代精神,那麼,退思園就是中國傳統審美精神頹圮時代的產物,應該是雕琢堆砌,粉飾太平,毫無足觀的。然而,這個園子雖然小巧玲瓏,只有9.8畝,倒也落落大方,風華雅致,讓人想到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毫無俗艷浮華之氣,在收斂含蓄之中,展現了溫文爾雅之美。說它是異數,或許有點誇張了,反倒讓人深思,江南審美傳統承襲有序,不絕如縷,反映了蘇州地區的文化底蘊深厚,鍾靈毓秀,就算全國政治經濟窳敗,也還有塊福地,孕育出賞心悅目的奇花瑤草。
今年初夏,有機會和一群外國學者遊覽同里古鎮,才首度躬親見識了退思園。經過了古色古香的廳堂樓宇,在曲折回廊與高牆圍繞的後面,穿過一道月洞門,豁然開朗,是一池粼粼波光,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十分低調含蓄,卻又在收斂沉穩之中,透露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自在。退思園是人造的園林,不是自然,卻讓人感到巧奪天工。明末的計成在《園冶》書中,一開頭就說,造園有兩大要素:「地偏為勝」與「景到隨機」,如此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把設計的精巧完全融入自然環境。退思園的設計,簡直就是計成理念的實踐,達到了李卓吾說的「化工」(大化之工)。我在假山頂上的眠雲亭裏閑坐,剛覺得自己逐漸融入了大化,同行的美國朋友就開始大呼小叫,說遊覽了一個鐘頭了,吃農家菜的時間已到,不能再耽擱了。只好怏怏離去。

隔了一天,外國朋友都回上海去了,蘇州曲家周秦問我,要不要到附近古鎮走走,以消浮生半日之閑。我說好極了,去同里吧。這一次我們徜徉在退思園,沒有時間限制,心情之舒暢就如微風吹在池水上的漣漪,不干任何人的事。沿着菰雨生涼軒的後面,攀上遍佈藤蘿的假山石階,從架空的天橋走進了辛台書屋。暗褐色窗櫺外面,榴花開得正盛,艷麗如火,映着澄碧的藍天,美得像一幅魏米爾的油畫,讓我覺得,這間書房取名「辛台」,以喻辛苦讀書,似乎自儆得有點矯情了。
回家途中,在古鎮上看到一個指示牌,上書「計成故居」。一問,才知道,原來此地是計成的故里,也難怪造園的承傳不斷,會讓我在兩天之內,再訪退思園。
鄭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