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九巴與姊妹企業龍運巴士宣佈申請分別加價百分之八點六及百分之七點二,引來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九巴與港島的另外兩間巴士公司新巴及城巴因為工資問題與司機鬧翻,釀出工業行動。最近幾年九巴錄得數以億元的盈利,為甚麼仍要「獅子開大口」從乘客身上榨取更多,或許要從巴士專利制度說起。
城巴中巴港島激爭
香港的巴士專利制度始於一九三三年,當年政府為了整頓巴士服務,將全港巴士專利權分為香港島跟九龍/新界兩區,香港島的專利權批給中華汽車,而九龍/新界的專利權就批給九龍汽車。當年香港人口大約有一百萬人,大部份市民住在港島區,九龍/新界人口較少,當時將這麼大的地方的巴士專營權交給九巴,確實無可厚非。戰後香港人口急增,原來的市區土地不敷應用,政府開發衞星城市,九龍/新界人口不斷上升。
另一方面,政府規範白牌車成為公共小巴(以及日後的專線小巴),並禁止公共小巴開入一些新界的新市鎮。直到七十年代海底隧道及地鐵通車以前,九巴在九龍/新界幾乎是獨市經營。縱使政府在二○○○年將西九龍及將軍澳新區的巴士服務交給新世界第一巴士營運,九巴的「全球最大私營巴士公司」地位仍然保住。
自一九九三年城巴從政府手上得到二十六條因中巴經營不善而被收回的路線經營權之後,城巴跟中巴在港島展開巴士激戰,港島區的車費比往日更加便宜,再加上政府在新市鎮實行的交通政策和缺乏其他公共交通(如電車)的競爭,九巴的車費相比同等里程的港島巴士昂貴:城巴十號線由堅尼地城到北角,十一公里的里程只要三元四角。但里程相近的九巴九號線,卻要五元車費。
九巴獨市牟得巨利
與此同時,中巴九八年被新世界第一巴士接管之後加快空調化步伐,面對城巴以空調巴士迎客,最終在二○○二年完成全面空調化,然而九巴在同年仍然有大量普通巴士營運。九巴的作風相較新巴、城巴保守,某程度是市場佔有量大(甚至在個別地區獨市經營)之過。
當然,作為「接近壟斷者」(或曰世界最大私營巴士公司),九巴正如前港英政府高官及九巴董事長陳祖澤所言不是善堂,陳祖澤過去曾多番揚言有加價壓力,終於在二○○八年獲政府成全加價百分之四點五。與此同時,九巴成立路訊通進軍流動廣告行列,現在不論九巴、新巴還是城巴,巴士車廂必定播放路訊通的廣告(還有政府宣傳片)。城巴自九七年一次加價也沒有(縱使○八年的加價被政府當局否決),九巴作為公共交通市場佔有量最大的機構,牟取巨利下還要加價實在是有點於理不合。
作為服務使用者,我們只能寄望當權者向巴士公司多點施壓,使我們能夠享用優質的巴士服務。但面對巴士工潮,鄭汝樺局長呼籲車長要尊重巴士公司的決定,我們還可指望政府在這問題上幹出甚麼事來?
招風雨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