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痱滋良久不癒並越變越大,或是口腔癌徵兆。專家指,口腔癌病人經常忽視病徵,延誤求醫,確診時四分之一人已屬晚期,需要全舌頭或全聲帶切除,餘生也不能說話;有太遲確診的病人,長期電療導致面部潰爛,「飲水時啲水會喺傷口流番出嚟」。 記者:陳凱迎
今年52歲的謝先生,11年前舌頭底部出現潰瘍,以為是普通生痱滋,豈料這只是一場噩夢的開始。謝說,當年潰瘍位置一直未痊癒,並開始不自覺地流口水,「我先開始覺得奇怪,去睇普通科醫生」。
舌頭下傷口是口腔癌症狀
醫生當時為謝處方消炎藥,但其情況卻未見好轉。四個月後,謝轉向專科醫生求診,檢查後終確診他罹患晚期口腔癌,舌頭下的傷口其實是癌症的症狀,「嗰吓真係喊咗出嚟,無理由我咁後生都生癌」。
謝遂接受兩次化療,以及持續33日、每日兩次的電療;癌症雖得以痊癒,但長期密集的電療,卻在三年後為他帶來右下顎骨枯的後遺,「右邊面成日隱隱作痛」,其右面頰又持續潰爛,傷口持續一年也不癒合,「飲水時啲水會喺傷口度流番出嚟」。後來輾轉到公立醫院接受手術,終於康復。
香港大學耳鼻喉科榮譽教授袁寶榮表示,如謝先生般確診時已達晚期的口腔癌個案,絕非罕見。袁說,四分之一病人因忽視口腔癌的初期病徵,如口腔潰瘍或顎骨疼痛等,「以為只係熱氣或者生痱滋」,結果延誤求診。到確診時癌症已屬晚期,腫瘤已經過大或已擴散至聲帶,要全舌或全聲帶切除。
「連聲帶都冇咗,以後仲點可以講嘢」,袁又指,確診時已達晚期的口腔癌患者,存活率只有約兩成,遠低於早期確診的90%,故一旦發現口腔內的潰瘍持續不癒,而且越變越大,又越來越痛,便有機會罹患口腔癌,應及早求醫,「唔好以為係痱滋咁簡單,痱滋一般一至兩個星期就會好番」。
本港近日從美國引入已獲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新技術,利用特定光波為病人口腔進行檢查,正常的口腔細胞在光波照射下會呈現螢光綠色,不正常的細胞會呈現黑色,醫生會再安排病人接受活組織化驗,以確定不正常的細胞是癌症抑或一般發炎。
在美國有使用此技術的達傅思大學口腔修復學科副教授施奈德指,按其經驗經上述檢查後,最終確診口腔癌的機會約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