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應避免進入醫療機構

外遊應避免進入醫療機構

【本報訊】源自印度的末日細菌,極速散播到歐美及本港,由於抗藥基因主要入侵尿道炎或手術後的病人,故此類病人及醫護應提高警覺。醫學界提醒市民,即使到印度旅遊,也可能在社區惹上惡菌,故必須注意個人衞生,避免進入當地的醫療機構。
衞生署副署長譚麗芬表示,由於病菌可經手術感染,已提醒醫護人員要留意,並要小心處方抗生素,市民也應經常洗手預防感染。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解釋,大腸桿菌帶有此抗藥基因,患者的尿液及糞便均能散播惡菌,市民到惡菌活躍的印度,也有機會透過口糞途徑感染,「你可能喺當地飲咗啲水之後肚屙肚痛,就可能係感染咗有呢隻惡菌嘅大腸桿菌」,故到當地旅遊必須注意個人衞生,食水必須要煮沸。

不同種類惡菌橫行各地

至於有部份志願機構安排義工到當地醫院服務,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建議他們佩戴口罩、手套及保護帽等全套防護裝備,並要經常洗手。
事實上,近年北美以至內地也有不同種類的惡菌橫行,外遊時必須提高警覺,如美國早已被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及抗萬古霉素的腸球菌(VRE)攻陷;紐約地區則流行一種在醫院內爆發的大腸桿菌KTC,它們對緊急關頭才使用的碳氫黴烯類抗生素亦有抗藥性。
港人經常往來的內地,則流行抗超廣譜霉大腸桿菌CTX-M,就連可以殺掉大多數細菌的廣譜類抗生素也無療效;印度及英國亦正爆發末日細菌。市民到這些地區後,如有不適曾入醫院,應告訴醫生及早檢查是否感染惡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