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香港!」筆者最近外遊時,經常用到的回覆語句。輕輕一句,實情是感到幸福幸運,怪哉?能夠自由來回不同國家,與不同種族溝通,比起國內大部份同胞,只能揚威於他們命名的「特別行政區」,不論60後、70後,或者80後的港燦,是我們要珍惜和好好利用的價值。
回來除了埋首工作,還要繼續關注經濟統計資料,中美兩個超級大國,這幾天陸續公佈7月數據,剛出籠的是上月中國進出口貿易,進口增長22.7%,出口也漲了38.1%,看似一片大好,但已是連續數月放緩,能不擔心?另一邊廂,着急等待美國聯儲局議息內容,對現時經濟陰晴不定,有一定的指示。
地方政府上報資訊多水份
查找資料路上,看到一段插曲,國內傳媒發現,由國務院工信部公佈的2087家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單位名單,本來需要在今年9月前停產,但部份其實在去年,甚至08年已關門大吉,看官大可參考中材(1893)的公告。本來中央以行政手段調控過多和技術落後工業的原意,偏偏被地方政府有意或無心上報錯誤資訊,所謂完成今年甚麼目標,又是水份!
從此事上,筆者明白:一、化解中央和地方分歧,往往是管治國家成功的關鍵。
二、看待統計數據,在沒有更加準確和更可信的情況下,保持懷疑兼瞪大眼睛,吃虧的風險應可減少。比方同一時間有在港上市公司稱,國家淘汰落後產能有利行業整合,這種好聽的話,實際對公司盈利有何幫助?三、國家對傳媒爆料的容忍度,比以前的確有進步,這種「有目的性」的開放,聊勝於無!
話說回頭,連美國也經常修改上一個月的統計資料,從來都沒有「更正」的祖國不是更強嗎?
因念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