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怎樣避免成為跛腳鴨 - 盧峯

蘋論:怎樣避免成為跛腳鴨 - 盧峯

特首曾蔭權先生的任期剩下不足兩年,不少人已開始把他當成跛腳鴨特首,既不可能再落實甚麼重大改革或新政策,也影響不了下任特首及管治班子由誰出任。更有消息說,特首辦官員已開始在盤點曾特首的政績,看看還有甚麼重要競選承諾未實現,希望在餘下的二十多個月多完成一點,讓曾特首在落任時可以宣佈自己「做好呢份工」。
曾特首究竟抱着怎樣的心態面對餘下不到兩年的任期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期望他在這個短短的時間大刀闊斧推動甚麼改革也有點不切實際。但是,只要曾特首能擺脫「打工仔」心態,只要曾特首不自甘淪為跛腳鴨,未來兩年仍有不少着力空間,包括推動社會就重大問題及改革作全面及深入的討論,避免香港繼續原地踏步。
港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呂大樂先生前幾天在報章撰文,認為香港回歸十多年來很多方面都停滯不前,該有的改革沒有出現,甚至有關改革的討論也非常缺乏,彷彿失去了求變求新的動力與能力。
呂教授的憂慮不是沒有根據的。從九七年回歸以來,香港從政治到經濟到社會都處於冰封狀態,沒有因應國際大環境的變化而作調整,也沒有隨着香港本身的轉變而作相應的變革。就以經濟為例,雖然曾特首標榜發展四大支柱行業及六大產業,但實際上香港仍然是地產獨大的格局。以地產業為核心的大財團不但掌控了本地經濟的主要命脈,也吞食了大部份企業、公司的利潤,也吞食了大部份上班族的收入及儲蓄,令其他行業難以創出生天,令創業變得越來越困難。試想想租金每隔三、兩年就大幅調升一次,新的商號或企業,剛上軌道的公司立時面對成本大增的壓力,原來的微薄利潤很容易被蒸發得煙消雲散,甚至被迫結業關門。在無法長期培養成長下,新的行業、新的事業包括創意工業根本成不了氣候,真正能定住腳跟的是招呼大量內地豪客的國際名店。問題是這些國際名店已開的七七八八,該來要來的名店都已進駐了地標性商場,再擴展的空間非常有限。在沒有新產業,再不能多搞新商場的情況下,香港經濟還有甚麼增長點,還有甚麼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呢?
另一方面,當地產炒賣依然資本增長最容易、最快速的方法時,不管是大企業或小投資者都會把資金放在房地產投資上,希望短期內取得最大回報。其他產業不管是科技產業、創意工業或其他行業都將因此而受忽視,難以得到資金投入及支持。令地產及相關行業一枝獨秀,其他行業則奄奄一息。
除了經濟上的死胡同外,人口老化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重大課題。這當中涉及的不僅是生果金或綜援申領資格的問題,更涉及退休年齡、醫療、退休保障、教育培訓、社區設計設施更新等重大問題,需要盡快全面討論,逐步作調整,以應付人口在未來十年急劇老化的現實。
曾特首的仕途已走到盡頭,再也不用為連任或爭取更高政治位置而計算。他理應好好利用餘下兩年時間推動社會關注及討論如何變,如何求變,如何打破原地踏步的困局。假如曾特首能帶動這樣的對話,他不但能避過成為跛腳鴨的命運,更可留下真正及長期的治績。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