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讀過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年輕人不知怎的弄丟了他心愛的煙袋(那是不知多少年前人們愛抽煙絲的時代),他遍尋不獲。市場上有許多煙袋,但他找不到一個他喜愛的。於是他離家當水手遠航。他到了世界各地,每到一處,他就去市場看看有沒有他喜歡的煙袋。然而,他走遍天涯海角,無論怎麼找都找不到。他想他丟失的東西再也找不到代替品了。懷着落寞的心情他回到自己家中。誰知道他偶然打開床頭小櫃,赫然發現那老煙袋就在櫃中。
林懷民的《流浪者之歌》除了舞作本,那背景音樂尤其是那渾厚蒼涼的歌聲尤使人動容。我起先以為這取自印度歌謠,後來才知道那是喬治亞民歌,而林懷民找到這樣的背景音樂也有一段故事。
舞作1994年秋季就預告要演出了,但林懷民一直找不到他心目中的「流浪」音樂。那年春季,雲門應邀參加維也納國際舞蹈節,台灣旅奧建築師胡寶林贈送給林懷民一卷卡帶,本來要他「聽着玩」,沒想到這卷「喬治亞民歌」卻牽動林懷民的心:那正是他嚮往的「流浪」音樂。可惜卡帶品質粗糙,胡教授的原唱片也磨損得很厲害。但林懷民不放棄,透過友人在俄國尋覓未果,最終在紐約的俄國舊書店中買到店裏所剩的最後一張唱片。
在《流浪者之歌》首演之後,有一日林懷民赫然在家中的唱片堆裏,看到這張他尋遍各地的「喬治亞民歌」。原來他早就有了,只是從來沒有機會拿出來聽,「近在眼前的東西,卻要全球遍尋,才發現它的珍貴。」
這讓我想起煙袋故事。我們常常不珍惜已有的,總是在家門外去找尋快樂幸福。但幸福其實往往就在你自己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