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街頭藝術家 心中有團火

八方人物:街頭藝術家 心中有團火

是夜旺角西洋菜街,蘇春就在街邊蹲下,翻開兩個行李箱,全是七彩道具,途人自動自覺停下圍觀。他脫下帽子放在地上,露出兩鬢白髮,表演同時拋六個波、默劇、耍功夫,滿頭大汗。"Together!HongKongPeople!"跟觀眾數三聲,他把扯鈴拋到凌空十尺高,小孩跳起歡呼。有人把表演片段上載YouTube,寫道:「冇見過佢,等如冇去過旺角。」這個旺角「地標」遭警方票控阻街,案件今日開審。

「最珍貴係同途人互動」

蘇春就藝名「有趣先生」,十多歲學師做打金師傅,28歲偶然在大會堂看外國默劇表演,心中突然有團火,跑去學默劇,「可能我份人唔識講嘢,所以覺得默劇好正」。英語不好,「膽粗粗」上外國大師班,靠傳譯員解釋,回家對鏡練習,越來越忘我,93年入讀海洋公園小丑學堂,成為首屆畢業生。
他90年代開始在街頭表演,途人當他透明,只有菲傭打賞,「唔使點鬧我,冇觀眾已經好hurt」。近年越來越多人駐足圍觀,咒罵聲開始來,「隨時被噓,隨時有人指住你問候你」。觀眾人數與收入不成正比,每小時收入數元至數百元,視乎運氣,噩運居多。
收取打賞的帽子裏,除了錢,還有很多東西:糖果、寫滿鼓勵字句的紙條,還有舊電池、零食、百佳印花。曾有旺角舊樓住客從樓上看蘇春就表演,把錢擲到樓下打賞。他寧願做多些兼職,在學校教魔術和踩單輪車幫補生計,也不願放棄街頭表演,「最珍貴係同途人互動,西九有幾多劇院,窮人都入唔到去睇,綜援戶打賞一毫子,我都好珍惜」。
最令蘇春就沮喪的,是政府對街頭藝術的態度。政府早前設數個街頭表演專區,包括葵青劇院、沙田大會堂,但表明不准賣藝收錢,蘇春就志在向遊客宣揚本土文化,對這些專區不領情,「呢啲地方,平時你會唔會去?外國街頭藝人拎頂帽出嚟收錢,好有意思,即係同你講,藝術家都要食飯」。06年蘇在旺角表演吞火,被控妨擾罪,「我問法官,街頭表演可以去邊度申請?佢冇答我」。他被判無罪,西洋菜街從此解放,登記身份證就能表演。

被當乞兒控阻街感心酸

他口中的本土文化,是西方默劇加入中國元素,他曾在銅鑼灣扮自由神像,撐起熊貓傘,希望途人反思中美關係,靜態兼深奧,是票房毒藥,「錢梗係冇表演魔術咁多,香港人唔鍾意企喺度唔郁,要動態表演」。
商場保安是街頭藝人天敵。在西洋菜街表演,曾被附近戲院保安團團圍住,「佢哋未叫我走,已經有市民行埋嚟幫我」。最高紀錄被時代廣場11個保安員圍着招呼,到場警察認得他,登記了事,「又係你?做到幾點?」銅鑼灣紀利佐治街行人專用區的商場對街頭藝人最兇,經常報警,警察遭疲勞轟炸,勸他到旺角表演。「你唔走,我就成日俾人投訴。」他不理,經常在該處擺檔,「嗰度公共空間嚟喎,我理得你乜嘢大財團」。今年4月,他照常拋波、吹氣球,被控阻街,今次他不怕,但心很酸,「用呢條例告我,即係將街頭藝人等同乞兒。」
記者: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