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非高危個案 社署已停止跟進

特稿
非高危個案 社署已停止跟進

懷疑斬殺母親後跳樓死亡的33歲女子陳秀麗,與母親六年前開始領綜援。雖然陳秀麗姐夫透露秀麗年輕時曾追斬兄長,但社會福利署自04年才開始派醫務社工跟進她的精神病情況,至08年以其病情穩定為理由,將個案列為「非高危」停止跟進。有精神科專家批評當局此舉有如將計時炸彈置之不理,最終變成悲劇。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社署及醫院管理局20年前將精神病者分為高危、一般高危及非高危三個級別。高危是指患者曾嚴重傷害他人身體,大多會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療;一般高危是指患者曾持械威脅他人,社署會派醫務社工跟進;病情穩定且沒有過激行為的會列為非高危,社署不再提供跟進服務。

慘劇多涉非高危個案

李誠指,專責跟進精神病者的社署社工人手嚴重短缺,一個社工要處理100個病人個案。由於社工工作量大,有些社工對自己跟進的個案可說無甚了解,甚至只以電話聯絡敷衍了事。有社工可能會在高危病者病情稍為穩定後,將病者改列一般高危,再過一段時間病者沒有犯事,就會轉為非高危個案停止跟進。
李誠補充,把一般高危者轉為非高危後不再跟進,有如將計時炸彈置之不理,事實證明很多涉及精神病者的慘劇,都是醫生評估為穩定的非高危個案。至於當局日前建議推行「社區治療令」,指令拒絕家訪或治療的精神病人必須覆診及參與社區活動,否則強制入院,李誠認為那是最後防線,聊勝於無。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