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發生到現在已經快兩年了。單從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來看,海嘯可說已基本上過去,股市及其他資產市場幾乎收復了○八年大跌市的失地,曾受重創的金融機構更已陸續擺脫毒資產及龐大壞賬,重新錄得盈利,虧蝕幾十億鎊要由政府出手拯救的皇家蘇格蘭銀行(RBS)在今年第二季也開始有錢賺。
只可惜金融市場、投資市場的好景並沒有帶動實體經濟復蘇,不管是投資、消費或就業市場仍然奄奄一息,看不到任何明顯好轉的迹象。只要看看最新的經濟數據就可以清楚看到實體經濟如何在泥沼中掙扎。上星期五美國公佈最新的就業數據,失業率雖維持在百分之九點五的水平,沒有惡化,但這主要由於不少工人開始因長期找不到工作而退出勞動力市場,並不意味失業情況持續穩定向好。事實上美國失業勞動人口多達一千四百萬人,新增私人職位每個月則只有幾萬個,再加上政府較早前開設的臨時職位逐步到期,失業人數顯然仍有增無減,失業者找到工作的前景越來越黯淡。
除了就業數據欠佳外,美國第二季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二點四也令人非常失望。這個表現不但比市場預期略低,也明顯比上兩季平均百分之四點四的增長率慢得多。要知道美國是一個以內部消費帶動的龐大經濟體。當就業市場欠佳時,一般消費者自然會撙節消費,降低開支,希望可以熬過經濟隆冬。這樣下來,美國的消費市場將會持續不振,進一步拖慢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削弱消費及投資信心。
美國這個經濟龍頭情況不妙,行將躍升為世界經濟老二的中國情況也比半年前遜色。出口增長、經濟增長速度都開始明顯放緩,沒有了去年底今年初那樣的活力。若果美國、歐洲市場不迅速好轉,這個跌勢肯定會持續,直接削弱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
其他龐大經濟體包括歐盟及日本同樣沒有多少起色。前者在金融海嘯前已跌入低增長的處境,沒有能力推動全球經濟向前邁步,而在經歷過三、四月份的歐元區成員國債務危機後,歐元區大國及歐洲央行更決心收緊銀根,對抗通脹,收回大部份刺激經濟的措施。指望歐元區擴大需求推動全球經濟只能是幻想。至於日本幾乎已用盡一切財政、貨幣手段刺激經濟,再也搞不出甚麼新的動作。
顯而易見,金融市場反彈及逐步恢復常態絕不意味經濟已走出困境,甚至可能掩蓋了問題的嚴重性,令執政的政府、政黨高估經濟復蘇的動力。也許正是由於經濟情況比兩年前金融海嘯發生時更複雜,更難處理,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才會以迷離難測(unusualuncertainty)來形容當前的經濟狀況,並準備再推出量化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只可惜今時不同往日,○八年時全球攜手努力刺激經濟的形勢已不再存在,歐盟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甚至奧巴馬政府及國會也不肯再推出另一波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在孤掌難鳴的情況下,即使伯南克及聯儲局真的再大開水喉,效果也將遠比○八年時遜色,更不要說能讓美國及全球經濟走出低谷了!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