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說,遊繆斯庵最心曠神怡一定是巴黎,那種人傑地靈千金難買,就算不準備求籤問卦,隨喜隨喜都似闖進了《玉蜻蜓》的大團圓。同一個展覽搬到其他城市,總嫌少了幾錢骨子和瀟灑,從來挑引不起「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自戀情緒。倫敦的博物館普遍缺乏風流,再俊俏的展品擺進貌似政府部門的建築物,都湧現公事公辦氛圍,像上次在森默錫大宅看MMM二十年紀念大展,麻治的神經刀耍得落花流水,我也急腳看完匆匆離場,不生黐餐打秋豐的非份之想。優勝的往往是策劃人的心思,譬如《細密檢視》,既益智也滋潤八卦,比敷衍了事的大師小師個展有意義,同行的法國朋友翻白眼表示「我們羅浮宮不屑公開廚房」,不外是酸到出汁的妒忌。
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合辦的《透過一百件物件看世界歷史》,題旨更好得沒話說,每輯十五分鐘特寫一件物體,一方面為該館龐大的藏品豎立焦點,一方面別開生面講人類文明故事,如果展覽界有年度創意獎,我必定投它一票。較諸把《清明上河圖》變成動畫的媚俗玩意,這不但富娛樂性和教育性,並且示範了何謂還歷史以尊嚴──崛起大國話事人最不肯面對的課題之一。縱使收聽完馬上進館按聲索驥的熱情擁躉應該不會太多,節目最重要的是替腦袋進補,開闊視野和增長對域外的瞭解,只看到樓價和股票升跌的眼睛,實在需要類似的養料。從功利角度看吧:不要以為公元前七百年一塊伊拉克水災板與遠在二十一世紀的你無關,有朝一日水淹眼眉,或者就會頓悟它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