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使人知道自愛 - 李怡

孤獨使人知道自愛 - 李怡

蔣勳在台灣東海大學擔任美術系主任時,他給大一生的寒假作業是:一個人到山上或鄉下找一個民宿住三天,然後寫一封信給他。他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從小太受家庭保護,缺乏獨自面對自己的能力。找一個離開都市的地方住下來,就會有沉思的機會,在這時候記日記筆記,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這樣「會拉出內在無限空間」。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辦法孤獨面對自己,就缺少獨自承擔事情的能力。出國留學的人,通常都會在其後的職業生涯中較有獨立處事能力,因為在外國必須自己照顧自己,也常常要獨處。
林懷民提倡年輕人去流浪,他認為其中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跟自己對話,其次則是必須跟陌生人對話,因為許多當地的事不清楚,必須問人,一個人生活也會主動跟人談話。這都是很好的訓練。
跟自己對話,今天已變得很珍貴了。因為我們常常跟電腦對話,與機器來往,工作很忙,同人交往也少講話而是用簡訊,自己更很少靜下來一個人沉思,跟自己對話。「雲門流浪計劃」規定參與者必須流浪六十天,因為一開始去一個新地方會有興奮期、疲倦期。有六十天,才能從疲倦期、消沉期再重新走回來。
人在愛別人之前,必須先學會愛自己。「愛自己」,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人會不愛自己。但許多人選擇的是用「害自己」的方式來「愛自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自愛」。人在孤獨沉思中,最常會想到的是怎樣自愛,怎樣不要讓自己被俗世趣味擺布,隨波逐流。懂得自愛,才能廣及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最後是愛情。愛情的基礎是自愛而愛人。許多愛情悲劇都是緣於其中一方或雙方不知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