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儲局審慎防現通縮預期 - 李大同

環球透視:儲局審慎防現通縮預期 - 李大同

本周市場的焦點,當然是周三的美國聯儲局議息結果,而今次議息結果將是逾12個月以來,最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因為結果太難以預料,就連儲局內部官員也不知怎麼辦才是最好。
從上周初有報道指儲局有重啟量化寬鬆的四大招數,到周五勞工部公佈遠遜預期的就業數據,美國經濟復蘇步伐放緩是幾近肯定的事實;然而,債市與股市的走勢卻述說着兩種不同的經濟狀況。

股債反映經濟背道而馳

儘管經濟數據大部分未如理想,但道指上周升1.79%,藍籌指數較今年7月低位的升幅仍有10%距離,股市今年整體表現尚算向好。
債市方面,上月新增職位大幅減少13.1萬份,勞工部更向下修訂5月及6月的數據,令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跌至2.826厘的15個月低位,兩年期國債孳息更跌至37年來的低位。
看到市場分化的表現,儲局官員包括主席伯南克也難以為經濟定位,所以今次議息有關再次購買按揭抵押證券(MBS)的結果,都應該是講多過做。
儘管伯南克認為經濟前景「極度不確定」,但迄今為止的經濟數據及表現,仍未能令局方相信美國經濟已陷入雙底衰退。自金融海嘯過後,市場其中一個特別的現象是:好消息或壞消息都不能主導市場,投資者的預期和情緒才是令市場上升下跌的主因。
正因如此,儲局要在今年3月停止量化寬鬆計劃後,在決定是否再推量化寬鬆計劃時得小心翼翼地處理。因為一旦儲局於本周三宣佈再次買債,就等同敲響警鐘,向市場發出儲局十分憂慮經濟前景的訊息,有可能煽動投資者對通縮的恐慌,令市場的通脹預期不穩定和物價下跌。當市場預期經濟出現通縮,企業及消費者均認為物價在未來會進一步下跌,遂傾向保留消費力,令需求大幅減少,經濟繼續萎縮,這是儲局最不想見到的。
不過,按照現時美國經濟狀況看來,儲局再次出招是遲早的事。上周經濟師之間討論得最為熾熱的,是聖路易聯儲銀行主席布拉德(JamesBullard)發表的一份長達23頁的報告。
布拉德向來都是儲局中的鷹派官員,卻竟然發表文章大談經濟通縮問題,擔心美國經濟有機會墮入「通縮陷阱」,更呼籲儲局是時候再推貨幣寬鬆政策。

螺絲式通縮須防患未然

他在文章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經濟若再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信貸緊縮,經濟將滑入通縮。以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按年為1.1%為例,聯邦基金利率為0.25厘,實質利率即為負0.85厘。
然而,當突發事件令通脹率跌低於1%,聯邦基金利率卻已低無可低,屆時實質利率將上升,經濟進一步萎縮,通脹率下跌,形成惡性循環,這亦是經濟學家認為最棘手的「螺絲式通縮」(deflationspiral),所以他估計儲局會防患於未然,再次推行量化寬鬆計劃,令市場出現穩定的通脹預期,認為仍有大量資金追逐太少商品,資產價格因而上升,避過通縮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