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球氣候變化,天文台錄得50年來維港海水已升溫0.5℃,導致水位上漲。台長李本瀅預期,暴雨不再是百年一遇,40年後每隔九年就會出現一次。本世紀末更縮短至兩年一遇,每月兩次的漲潮,海水會湧進鯉魚門、屯門等低窪地區。
世紀末「唔使落雨已水浸」
天文台上月在10日內,先後發出兩次黑色暴雨警告,是92年有紀錄以來首次。李本瀅昨出席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一活動時指出,過去50年,天文台錄得維港水溫上升0.5℃,水位升高14公分,情況無法逆轉,「唔好睇小呢半度,海水受熱膨脹,令水位不斷上升」。
李本瀅說,由於氣候變化,08年颱風黑格比水淹大澳的一場百年暴雨,預計2050年後,每隔九年就發生一次,本世紀末更縮短至每兩年一次,每月兩次的漲潮,海水會湧進鯉魚門、屯門等低窪地區,「唔使打風落雨,已經水浸」。他已把數據轉交負責防洪排水工程的政府部門,並引述聯合國報告指,氣溫上升、雨量變化等現象,九成是人為造成,「少開冷氣,改用風扇,已可減少碳排放」。
世界自然基金會昨表揚200名參加「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的港人,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9.03噸,成功減排兩噸。參加者蔡詩慧說,全年不會開冷氣,少乘坐交通工具,「試過由中環行去跑馬地」;陳嘉寶更發明「煮飯減碳大法」,先把米浸水10分鐘,便可縮短煲飯時間10%,減少用電,為她贏得最佳作品獎。
該會自07年推出碳足印計算器,至今有近6,000人參與,平均個人每年碳排放量為13.44噸,遠較政府公佈的6.7噸為高。氣候項目主管余遠騁說,政府沒計算航機的碳排放量,「搭飛機來回倫敦每個人已產生五噸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