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在鋪上了地毯的房間內看到一隻蜘蛛亡命向我奔來。小畜牲一看到前面的黑影就立時停下,一時拿不定主意該繼續向前還是回頭。牠打量我一番後,見我沒出手動粗,就昂然繼續上路,雖然看來還是有點怯怯的。牠跑到我身邊時,我掀起了地毯一角讓牠好走。送走不速客,不亦快哉!但也因此變得惶惑。
一百年前,任誰看到這樣一條小爬蟲都會置之於死地。我對牠倒無惡意,但看牠的樣子就受不了。我雖然沒有一腳跺死牠(那太野蠻了),但心中的敵意卻無法消除。要我們消除對這種討厭東西的偏見,轉而以人類「奶樣的仁慈」看待牠們,得依賴聖賢花上百年的功夫教誨我們吧。
看來狠毒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如果沒有一點甚麼東西去恨,思想的泉源就會乾渴,做事就沒勁了。人的一生,如果不是因一時的利益衝突而引起的糾紛,或情不自禁招惹的麻煩,就會變為一潭死水。人性本惡,有幸災樂禍的傾向,不然那會有萬人空巷看殺頭?村上來了瘋子,或衣衫不整的癲婆子,馬上成為調戲取樂的對象。善行變了例行公事時,得變變個花樣,加點刺激才成。愛心有時而盡。憎恨綿綿無窮。可不是麼,孩子處決蒼蠅,用的是凌遲手段。我們在報上讀得津津有味的新聞,黃賭毒外,就是暴力血腥。火警一起,大家圍觀沖天的火燄,火勢漸滅時就覺得意興闌珊。
仇恨帶來的快樂像有毒的礦物,不斷瓦解宗教的博愛精神,化為一股偏執的憤怨,因此我們藉着愛國之名在人家的地方幹着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的勾當。陳年的友情像經年桌上吃慣了的肉食,冷冰冰的、面目可憎,看到就反胃。要嗎是因為相處太久,生了厭倦之情,要嗎是因為相隔了一段時間再見時不再「依然故我」,大家都變了。我差不多跟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吵過架。他們可以說我脾氣壞,但他們之間不是也一樣鬧翻過麼?我把人性之惡看得這麼透澈,應不應該也憎恨自己、瞧不起自己?事實上我的確憎恨自己、瞧不起自己,主要因為我對這世界的憎恨還不夠透澈。
以上是英國散文家哈茲里特(WilliamHazlitt,1778-1830)"OnthePleasureofHating"的節譯,刪的不單是篇幅,還包括字句的調整。如果全文譯出,不但要落近百條的註釋,篇幅也增十倍。題目的中譯,可以是「恨之入骨的快樂」。但亦可易「自得其樂」一字稱為「恨得其樂」。哈茲里特跟蘭姆(CharlesLamb1775-1834)同期,那年代傑出英國散文家輩出,但一般外國讀者談到英國的familiaressay時,最先想到的是「面帶憂戚笑容」的gentleLamb,而不是脾氣暴躁、毫無風度(graceless)的Hazlitt。
Familiaressay亦稱personalessay,相當於中國的小品文或隨筆。民國時代的中學散文教材,離不開許地山的〈落花生〉、朱自清的〈背影〉和夏丏尊的〈白馬湖之冬〉這類「溫柔敦厚」的樣本。除了「文革」時期「反動份子」被迫寫成的「自白書」,中國現代散文的傳統鮮有差堪與〈恨得其樂〉比擬的例子──那麼恣無忌憚,那麼勇於自暴其短。梁遇春在〈「春朝」一刻值千金〉說的是反話,事實上他是個很用功的人,絕不貪睡。但哈茲里特說自己脾氣不好,常跟至親好友鬧翻卻不是說着玩的。蘭姆跟他交情最深,也最欣賞他的才氣,一樣成了他"thepleasureofhating"的對象。
西方小品之一大特色是作者毫不忸怩的把讀者拉近身邊瞎扯一番。「扯」些甚麼?〈恨得其樂〉是一例。法國的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在〈談讀書〉一文居然一點也不難為情的跟我們說,他不會為讀書而傷腦筋,因為他是為了要快快樂樂的渡過餘生才看書的。「閱讀遇上困難時,我不會跟問題糾纏不休。試求解答一兩次還不得要領的話就拉倒,不再看了,如果還摟着不放,既損失時間,也難為自己。初看不得其趣的讀物,越看越覺乏味。我性急,索然無味的事我從來不幹。絮絮不休、針鋒相對的言論使我迷惑、消沉、判斷力磨損。……如果我手上的書看不下去,轉看另一本就是。」
PhillipLopate在他編的《小品文的藝術》(TheArtofthePersonalEssay)的導言認定小品文跟formalessay(議論文之類)的一個分別是小品文的作者習慣把讀者引為知己,是個可以傾訴、抱怨、或懺情的對象。若是作者對自己的能力、抱負或性格的缺憾偶然自我矮化一番,說自己多窩囊多窩囊,亦是小品文的本色。蒙田愛讀書,不求甚解,他從實招來,或可視為theartofself-belittlement的一個例子。AbrahamCowley(1618-1667)在〈浩然說〉(OfGreatness)這篇教人不勝翹企之情的文章中,偷偷向我們洩私隱:「不妨告訴你吧,幾乎所有小小的東西我都喜歡。小小的莊稼園、小小的房子、小小的朋友圈子、小小的飲食聚會。如果我再陷情網(因為要花不少氣力,此生望能倖免),對象只要是個眉目清秀的姑娘就成,斷斷不要傾城傾國的大美人。」
小品文作者用閒話家常的腔調向讀者傾訴自己的弱點和缺陷,讀者會聽得下去的,說不定還會感同身受,因為人性有許多共通點。臨陣退縮是本能的反應,因此如果你認為自己在某一場合沒有挺身而出是丟臉的事,說出來好了,讀者推己及人,他們會寬恕你的,猶如他們寬恕自己過失的道理一樣。依PhillipLopate研究所得,愛自吹自擂、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是不合寫小品文的。
文:劉紹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