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猝死三十年 - 梁亦華

過勞猝死三十年 - 梁亦華

香港人刻苦耐勞,逆境自強的性格,是過去香港經濟起飛的主要動力之一。近年高官鼓勵低收入、長工時的普羅市民效法這種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言猶在耳,社會上卻接二連三出現過勞死的新聞,死者中有為結婚儲錢的二十多歲青年,亦有四十多歲的家庭支柱。誠然,講求競爭,講求績效的現代社會會帶給勞動者精神壓力,然而人口老化日趨嚴重,適齡學童與勞動人口連年下降,按理年輕一代的升學與就業競爭應有所減少才是,為甚麼時至今天,高官依然需要號召人人往後看,重拾昔日所謂的「香港精神」?

人們將困境合理化

事實上,七十年代所謂着重刻苦拼搏的「香港精神」並無消失,而是由東莞千萬計的農民工所承繼,自從港商八十年代大舉北移,把不求創意,只講績效的代工企業轉往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每天工作連加班長達十二小時,其壓力早已遠超香港,故東莞接連出現跳樓自殺、罷工不斷的勞資糾紛。與此同時,香港商舖租金增長呈失控狀態,雄踞全球第三的商舖租金令不少有潛力、富創意的中小企卻步,各行各業均呈一強或數強獨大的壟斷局面,年輕一代的議價能力自然與日俱減,逐漸陷入了父母輩時血汗工廠式的壓榨機制之中。
上位者為了壓抑社會矛盾,大肆鼓吹香港精神,然而為甚麼曾是受害者的年長一代對此亦毫無反應,甚至贊同如此說法?心理學之父佛洛依德認為,當人們長時間處於艱苦的困境中,對現狀無能為力之時,往往會假借命運、過去慣例、責任感等名義,把自己的困境合理化。他們不乏勇氣與信念,然而此種勇氣並非用於改變命運或自己生活,而是勇於承受「命運」為他安排的痛苦,視之為個人榮譽,以至一代人的最高美德,並高呼「人人也是這樣」,反過來營造符合他們想法的社會形態以獲得安全感。對經歷血汗工廠的年長一代而言,這個榮譽名叫「香港精神」。

青年不應默默啞忍

事實上,真正令香港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並非默默耕耘、吞聲啞忍,而是因年輕人帶頭組織「反貪污、捉葛柏」的社會運動,迫使政府成立廉政公署,把六十年兵賊難分的貪污之地變成高效廉潔的國際商埠。時至今天,年輕一代面對着社會流動停滯,政制發展裹足不前的困境,需要的不是默默啞忍,敢於承受悲慘命運的勇氣,而是向危機挑戰,在困境以外闖出生路的勇氣。

梁亦華
香港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研究中心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