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制度的沉淪 - 韓連山

香港教育制度的沉淪 - 韓連山

最後一屆會考放榜了!標誌着本地教育制度的轉變,五年的中學教育已成歷史,代之六年的新高中課程,又稱「三三四」學制。其實這「三三四」學制,只適用於將來有機會升讀四年制大學課程那不及二成的學生;對於其餘八成多的新高中學生,這學制其實是「三三○」!
本地高官愛用口號宣傳政策,誤導群眾的例子比比皆是。近有「起錨」鬧劇,前有教育高官宣揚「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名句聽上來有其道理,但本地的教育高官可有切實推行「不求分數」的教育制度?可有營造「不求分數」的教育環境?可有鼓勵前線教育工作者以「不求分數」為教學宗旨?看看這兩天以分數是一切的會考放榜報道,相信答案不言而喻。

高官扭曲基本價值

其實本地的教育事業在一群不懂教育、外行管內行的官員帶領下,已逐步變質和異化。高官們不但把「營商哲學」引入教育界,把教育「產業」化,更漸漸扭曲教育的基本價值。「樂善勇敢」、「求學不是求分數」、「學會學習」等膚淺的口號只暴露了官員們的無知,卻掩蓋不了他們在推行教育政策時所帶來的種種惡果。
以「小班教學」這教育政策為例,無論從理念、執行和成效的角度看,全球多地都認同「小班」勝於「大班」,並已落實推行「小班教學」。但本地教育政策的訂定,就事事向錢看,放棄利用人口下降學童數目減少的黃金機會,置學童福祉不顧,在殺了百多間小學、資源回收庫房後,才肯於小學推行「小班教學」。如今殺校浪潮湧向中學,高官們被錢遮蔽了眼睛,拒絕在中學推行舉世認同最有利教學的教育政策,製造衝擊新高中學制成效的危機。

教學語言發展畸形

再看看本地的教學語言政策。早於一九七三年,政府發表《香港未來十年中學教育發展計劃綠皮書》,已建議將母語教學政策由小學推展至初中。但七十至九十年代末,本地政府卻容許大部份中學「自決」採用英語為教學語言。直至一九九六年,《教統會第六號報告書》建議政府推行母語教學政策,並制訂有約束力的強力指引,學校必須符合條件才能保留英語教學,政府終於在一九九七年發表《中學教學語言指引》,推行母語教學。但教統局同時卻容許一百一十四間學校成為「英文中學」,導致教育界爭拗不絕。更荒謬的是教育局於二○○九年又推出微調方案,不但未能解決本地教學語言的問題,更令這議題異化為各持份者利益攸關的衝突。眾所周知,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必須選取適合的教學語言,才能獲得最高學習成效。可惜的是,教學語言政策跟其他教育政策一樣,高官無能,前線教育工作者無權無奈,又怎能不造成畸形發展,衰敗腐朽下去!
今年的會考雖是最後一屆,但陸續上場的教育政策,無論是三三四、縮班殺校、語言微調、副學士課程、幼界學券制、融合教育等,都存在着無數的問題,危機處處。若本地教育政策的制訂程序不變、功利主義為本的官員態度依舊、前線工作者不獲授權、公眾無渠道監管的情況下,我們只會繼續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成為犧牲者。

韓連山
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