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打算騙人,我哭了。坐在戲院看《唐山大地震》是一件尷尬的事,電影開場不多久,我便開始掉眼淚,並始終不能把眼淚抹乾。馮小剛的目的很明確,他要把這部電影變成一粒催淚彈,讓每個坐進戲院的人都變成感性的淚人。而人在感性的時候,理性會悄無聲息隱匿一邊。於是,我們忘記了最初進戲院的目的,胡裏胡塗流淚,紅着鼻子離開,然後告訴沒看過電影的人:《唐山大地震》很感人啊!馮小剛,你真行!你的目的達到了,你的電影很和諧。
戰爭片、災難片是所有導演都熱愛的片種吧?因為人性在這種特殊背景下顯示的複雜和多變不但令創作者瘋狂,也往往令旁觀者震撼。所以,馮小剛巧妙地利用了唐山和汶川兩場巨大的災難,以此為背景,拍了一部關於人性探討的電影。電影本身很煽情,至少讓我哭濕了一包紙巾,但老實說我的那包貴價紙巾犧牲得有些廉價。一個四人家庭中的三個人,在災難後劫後餘生,掙扎求存,兒子丟失了一隻手,母親和女兒丟失的則是三十二年的快樂,人生不再完整,亦無法修整。
可是,拍這樣一個故事,是不需要借地震過橋的。兩場巨大的災難,喪生者人數以數十萬計,唯一的詰問是女主角那一聲悽愴的「老天爺─」未免令人啞然。不探討災難背後的深層原因,對不起喪生者。那麼,遲30年拍,或者永遠不拍其實又有甚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