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兩種說法,關於經營困難,要靠熱心人幫忙的刊物;其一很無情,就讓市場去決定吧;銷量少,沒有市場豈不應該關門大吉?其二是這樣純文藝性質的,應該得到補助呀,藝展局不是疊水嗎?拿出來呀,我也曾做過該局的評審,老實說有些太小眾的,屬自己友過癮的,不值浪費納稅人的血汗稅金。
有些刊物確曾受過補助之惠,但是並沒有好好把握機會,自我陶醉着,以為沒有太多人看的東西便是純文藝,是以內容編排取材各方面都不思進取,作者也來來去去少數幾人,水準談不上,內容婆媽,又臭又長,在這樣的年代,至少要有些足以與網路文章抗衡的作品吧,對不起欠奉,應該與本土有關的題材吧,對不起欠奉。
不是沒有同情心,雜誌辦成這樣,又何必浪費道林紙,一個編者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見得人人感興趣,你拼命叫好的作者,讀者認為是悶蛋,奈何。你不能說讀者都沒有水準,人家花錢掏腰包呀,消費者英明,何以有些書籍文章未出版先轟動,要輾轉託人,被抬高了價格,還是有人搶着買,一千個為什麼,問來問去不如反求諸己,面對現實,如何突圍而出,如何尋找有轟動效應的人與書,總會有一條血路可以殺出。至於編者自己私人的愛好,詩詞文章,可以不必做為主力,已定了性嘛,反正也改不了,但不可以一往情深,九死不悔要強迫推銷給看官,一定要承認,市場有其方針方向,個人的眼界品位等等的失調,所選所編所出版的才會被冷待,一本雜誌搞到活不下去要人家像做善事般不斷替你吊鹽水一救再救、三救四救不如索性關門就是……讓市場去決定吧,最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