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龍城聖德肋撒醫院上月接連出現初生嬰兒因健康問題轉送公立醫院個案,當中三日內至少兩名嬰兒出現氣胸(俗稱爆肺)的情況,須送往深切治療部插喉放氣;其中一名爆肺嬰兒的父親批評,該院無詳細交代其子忽然爆肺的原因,要求院方正視事件,「唔好將幫人生仔只當成生意」!
記者:陳凱迎
初生兒子因爆肺須由聖德肋撒醫院轉送東區醫院插喉放氣的陳先生向本報表示,其子上月20日早上約9時於該院出世,當時已達39周,出世時無異樣,體重也超過3公斤,豈料當日下午3時,醫院通知他寶寶有肺積水。
陳說,當時醫生證實其子爆肺,建議轉送有深切治療設備的公立醫院治療。按一般情況,於該院出事的嬰兒會轉送往鄰近的伊利沙伯醫院,「但醫護人員話嗰幾日已經有好幾個BB因為咁送咗去伊利沙伯兒童深切治療,唔夠位用,我個仔要送去東區醫院」。
7日8嬰呼吸問題轉院
東區醫院醫生其後向他證實,其子當時左肺及右肺,分別有一個0.6厘米及1.2厘米大的氣泡,因用針筒抽氣後氣泡復脹,終須替寶寶插喉放氣。
他曾追問聖德肋撒醫院兒子爆肺的原因,院方回應與剖腹生產有關;陳又從同一時期於該院分娩的家長及該院員工口中得知,單是上月19至21日期間,已有5至6名初生嬰兒要轉介至公立醫院,其中一名嬰兒與其子一樣爆肺,血氧量更低至80%。
由於該院上月18日起啟用一間新裝修的嬰兒室,陳懷疑,於上述時間內接連有嬰兒要轉院,與新嬰兒室有關,「院方要正視事件,唔好將幫人生仔只當成生意咁做」!
據了解,聖德肋撒醫院最近在7日之內有8名新生嬰兒,因呼吸問題需轉送其他醫院進一步治療。負責規管私院的衞生署回覆指,上月並無接獲該院呈報嬰兒爆肺個案,據初步資料,上月19至21日期間該院曾有一名具備高危因素的初生嬰兒爆肺,但院方並無向署方交代高危因素為何。
新嬰兒房啟用設備未變
伊利沙伯醫院亦證實,上月該院共接收5名由聖德肋撒醫院轉介的新生嬰兒個案,其中一名嬰兒爆肺。
綜合投訴人及伊院資料,聖德肋撒醫院上月已至少有兩名初生嬰兒爆肺;聖德肋撒醫院回覆時稱,上月19至20日期間確有6名初生嬰兒轉送公立醫院,當中4名嬰兒因不足月或過輕、一名因為爆肺,餘下一名則疑因炎症導致氣促,須插喉及用機器輔助呼吸。
該院強調,新啟用的嬰兒房與原有的設備相同,以往也有不少家長因經濟原因,安排初生嬰兒轉往公立醫院,故上月轉院個案並非異常,該院今年至今只有3宗初生嬰兒爆肺個案。
先天毛病
泵氣助呼吸可致爆肺
初生嬰兒爆肺多數涉及先天因素,婦產科專科醫生指,最常見是因為出世時不足月,或者有胎水遺留肺內,增加寶寶的爆肺危機,但健康寶寶突然爆肺的機會率只有少於1%,及時治療,也未必有長遠影響。
有機會現併發症
婦產科專科醫生盧兆輝表示,初生嬰兒出現爆肺,會出現氣促及面色轉黑等症狀,多數牽涉先天原因,包括順產時不足月、過早剖腹,或者因出世後無徹底吸走胎水,阻塞呼吸道引致。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表示,這些先天呼吸系統發展不良的初生嬰兒,最容易是在用儀器替寶寶「泵氣」時候出現爆肺,「如果有啲仔個肺本身就差啲,或者有胎水、胎糞塞住,一泵氣畀佢,壓力太大就會爆肺」,但健康嬰兒出現氣胸比率少於1%。
小小年紀便要經歷爆肺之苦,長大後又會否有任何後遺症?盧兆輝說,嬰兒爆肺後需要從背部插喉放氣,並注射消炎針,只要肺部氣泡不復脹,便無長遠影響;但假若寶寶因上述先天原因而爆肺,便有機會同時併發其他問題,包括腸炎或黃疸等。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