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靚裙褂全人手造需時一年

特稿
靚裙褂全人手造需時一年

唐樓變高廈,老店變商場。香港地,舊區買少見少。這天,一班屯門和天水圍的學生走進油麻地,到30年歷史的永隆繡莊,聽81歲的裙褂老師傅倫棠說故事:「當年港九新界八成裙褂都係我造」。連廣東「南天王」陳濟棠、港交所前主席李福兆娶新抱,都要找他出馬。
永隆繡莊位於上海街409號地下,30年來屹立不倒。倫棠雖已退休,但閒時回到繡莊,跟昔日老闆、夥計話當年。

圖案對稱繡功細密

倫棠說,他的叔叔卻將畢生手藝傳給他。「我18歲跟阿叔喺中環學藝,15蚊一個月,夠晒用!」那時候,一碗魚蛋粉,才三毫子。一年多後他學滿師,月薪暴升至數百元。
六、七十年代上海街是繡莊集中地,喜氣洋洋,不像現在,全區只剩三數間繡莊。一件裙褂由度身、裁紙樣至完工,全部都是人手工夫,需時兩個月至一年。倫棠說,一件靚裙褂,要圖案對稱,繡功細密,這點全賴刺繡女工的好手藝。常見的裙褂圖案有龍鳳、牡丹、石榴、五蝠和金魚,樣樣好意頭,其中以凸起的龍鳳最考功夫。
永隆繡莊負責人張太說,現代裙褂的剪裁和款式已由傳統的長袖、寬袍、扣花鈕,演變至中袖、修腰、拉鏈,凸顯新娘端莊優雅的氣質。倫棠有信心,裙褂不會被完全摒棄,「教堂行禮梗係着婚紗,晚黑去酒家擺酒,跪喺地向奶奶斟茶,百分之九十着裙褂」。
記者 王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