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中曾經為自己的名字尷尬,男人名,加個愛字,好像有點婆媽。現在生活體驗多了,他這樣看自己的名字:「其實幾好,即係話,天天活在愛中。」
這位42歲平面設計師,從中三開始當義工至今約27年,16年前學習手語後,公餘總是馬不停蹄出席不同場合,包括婚禮與喪禮,證婚與離婚,差館、法庭及醫院。有時帶人去見工,有時隨劇團出外表演。絕大部份與聾人、聽障人士有關,但凡他們講不出的說話,李愛中不是用手語傳譯,便是現場真人配音,聽到或是聽不到聲音的人,經常被他感動,有時,他比當事人更感動。
聽障子女獲助為父殮葬
某一個婚宴上,弱聽新郎比手劃腳,用手語向父母致謝,李愛中站在新郎旁邊,即時做voiceover(配音),「阿爸、阿媽,多謝你哋養大我,雖然我講唔到嘢,你哋依然咁錫我……」。新郎的媽媽,從來沒有「聽過」兒子對自己講心底話,聽着聽着,眼睛只管望着傳譯員,高興得流出眼淚來。
一個老人家,四個兒女三個有聽障問題。老人家去世,子女為他舉殯,禮儀師不懂手語,聽障子女如何在沒有聲音又看不明白的喪禮跟老父告別?教會安排下,李愛中義務當喪禮手語傳譯,由老人家大殮到喪禮,他一直用手語向聽障子女解釋程序,在莊嚴的離世儀式中,他成為無聲世界裏的告別者。
結婚宣誓,人人聽到那句「我願意」總會感動。聽障人士,永遠在這個重要時刻說不出話來。因為能看懂手語,傳譯員會義務為這類新人「配音」,無言者盟誓的喜悅,由他說出。但有些時候,聽障夫婦也會鬧離婚,雙方辦離婚手續之時,很難與律師溝通,這種無言結局很痛苦,李愛中做義務法律繙譯,把律師的告誡,用手語向兩個曾經深愛的伴侶解釋,「若果係小事,就勸他們不要離婚」。
每周做八至十小時義工
生活逼人,聽障人士面對的挑戰不小。愛心義工曾經在警署為聽障人士錄口供,向警員解釋違規售貨問題,他把當事人的手語譯成口語:「我每個月嘅傷殘津貼根本唔夠生活,又搵唔到嘢做,咁你想我點?」手語講不出的窘境,在李愛中口語繙譯下突然變成無奈控訴,令他與警員一時沉默下來。因為曾探望垂死愛滋病人,生命翌日消逝,兩面之緣,令他明白「明天再來探你」已是那麼遲,想做的事情還是馬上做。聽障人士向他發短訊找茶餐廳洗碗工作,他馬上出口襄助,致電僱主甚至帶人去見工。
16年來,李愛中在弱聽與健聽之間當橋樑,逐漸成為香港少有的政府註冊手語傳譯員,每星期當八至十小時義工,他希望有更多義務手語接班人出現。為別人說出心裏話,令有口難言者盡情抒發,付出與得着,愛與感受愛,義工口中的豐盛生活,要從實踐中領略。
記者 冼麗婷